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从溪水林场之变看黑龙江伊春林区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群山为砚水为墨,铺开兴安九尺阁。”夏末秋初,黑龙江伊春,青山苍翠、绿水环抱,宛如一幅天然画卷。一大早,原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林场退休工人刘养顺走出家门,准备收些林场职工采下来的山货,为自家开的农家院备菜。
“树不砍了,环境好了,山货多了,旅游也火起来了。你瞅,我们这儿景多美。”刘养顺指着对面的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笑着说。不远处,几名早起的游客在公园大门前拍照。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第一站就来到伊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林场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林区全面停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同样是为国家作贡献。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要广开思路、多策并举。
黑龙江省和伊春市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老林区正焕发青春活力。
日前,记者与东北林业大学专家学者等来到伊春市,走进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溪水林场分公司蹲点调研,走访了解林场经济转型、生态保护、职工生活情况,从溪水林场探寻伊春转型发展的堂奥。
1.丰富产业业态:“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
站在溪水林场东北侧的柏油路上远望,蓝天白云下,道路两侧一栋栋大棚整齐排列,甚是壮观。南侧是木耳大棚,劳作的人们忙着从菌袋上摘木耳;北侧是果蔬示范园,几名工人正把刚摘的油豆角装上车。
“之前靠伐树,产业很单一,停伐后收入一下没了。现在林场在转型,搞起多种经营,我们观念也在变,找挣钱的道道。”木耳大棚内,林场职工贾存革与爱人一边摘木耳,一边感叹。
云雾缭绕、郁郁葱葱的伊春红松原始林。王志富摄/光明图片
2022年是贾存革承包林场木耳大棚的第5个年头。“平时就俺俩人管理,一年收入有7万多元。不仅有木耳,俺们这产业可多了,香瓜、草莓、蓝莓、农家院、民宿、红松坚果林……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贾存革一个个地给调研组介绍。
小兴安岭伊春,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美誉,开发建设7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约2.7亿立方米,上缴利税、育林基金等近300亿元。
为国家作贡献的同时,“独木经济”渐渐难以为继。20世纪80年代末,林区出现“资源危机、经济危困”。“那时也是有计划地伐,但从一天伐十几车到后来的五六车,林子越砍越薄。”做了30多年伐木工的林场退休职工白金文回忆。
从20世纪90年代初,伊春开始探索脱困和经济转型。2000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伊春迎来发展曙光。2004年,伊春市政府发布一号令:全面停止天然红松林木采伐。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彻底放下斧头和锯子。
“溪水与伊春其他国有林场一样,全面停伐后,也曾因产业单一,群众收入单一,陷入困境和迷茫,但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现在大家干劲十足。”溪水林场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秦瑞亮说。
林场职工在晾晒大棚木耳。资料图片
贾存革带头搞黑木耳棚室挂袋立体栽培、张茂林带头发展无公害棚室香瓜绿色种植……在党员干部带动下,林场建起310栋挂袋木耳大棚、130个无公害香瓜种植大棚,发展木耳、蓝莓、蓝靛果等产业。
因地制宜、利用森林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溪水林场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丰富产业业态,实现短、长产业叠加发展。
在溪水林场的种苗繁育基地,高2至4米、结满松塔的红松随处可见。一般情况下,天然红松需生长50年以上才进入盛果期。“这么小的松树就能结松塔?”调研组禁不住问。
“我们用的是红松嫁接技术,将具备结塔能力的成熟红松枝作为种穗,嫁接到四年生的红松幼苗上,经一年嫁接,五年栽植,第十年便能结果,第十二年达到丰产期。”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善解释。
“每公顷能栽植六七百株,丰产期每株红松可结籽10斤以上,按一斤26元计算,每公顷收益约15万元。”王庆善给调研组算了一笔账,今年红松嫁接了55万株,可栽种上千公顷。
从2020年开始至今,上甘岭林业局公司已完成735万株红松种苗培育。林下参已种植4000亩,其中溪水林场1810亩;刺五加种植栽培5000亩。
“这些产业既能给森林增碳,又是向林下要空间、向森林要食物的重要途径,虽然周期长,但效果好。将来,红松坚果林、林下参会分给职工,与林业局公司合作经营,给职工一个‘绿色银行’。”王庆善表示。
2.擦亮美丽底色:“捧出绿色就醉人”
一场小雨过后,湿润的空气氤氲着泥土的气息、花草的芬芳。远处,山峦层层叠叠,树木郁郁葱葱。
吃过早饭,调研组与林场108班护林员杨如义一起巡山。过去,他是贮木场的木材装运工,全面停伐后做起护林员。
去往林区路上,杨如义给调研组“科普”:伊春森林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近400万公顷的林海中有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生长繁衍,这些都为东北农牧业稳产高产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等提供了重要保障。
走进林区,满目翠绿、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伊春待客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杨如义打趣道。
绿水青山,护林造林,守好生态底线是前提。在严格落实林长制基础上,溪水林场实行网格化管理,8151公顷的施业区划分为19个管护责任区,24个专职管护员负责巡护。“我负责245公顷的管护面积,制止盗采盗伐、防火巡查、林木病虫害、保护野生动植物。”杨如义细数工作职责,一天走3万多步是家常便饭。
“跟我后面走,这片儿常有野猪出没。看,这是野猪蹭的。”走到半山腰,杨如义指着一棵树提醒调研组。林木长起来,生态变好了,野生动物也多了,杨如义巡山时经常碰上。“野猪皮毛亮亮的,但也怕人,一喊就跑了;黑瞎子爱吃山桃树树尖;狍子见了人,喜欢与人对视,我们都叫它傻狍子。”
正走着,调研组看到一棵树上挂着牌子“溪水2022年森林抚育116林班1小班、2小班”。
“这是今年1月林场抚育时的标牌。”杨如义说,“仅2021年一年林场就抚育林地1万亩,轻基质造林3000亩。背苗、修枝、除草,大家铆足了劲儿,齐心协力把这片绿色林海守护好。”
王立新讲解轻基质容器苗。资料图片
从曾经靠山吃山到现在养林护林,从森林防火到红松松线虫病虫害防治,一路上,杨如义畅聊林区职工思想的转变。
巡查防护与抚育造林并举。近年来,当地除常规造林外,还通过科技手段助力兴林护绿。
在上甘岭林业局公司设在溪水林场分公司的轻基质容器生产车间,“新鲜出炉”的轻基质容器罐整齐码放,罐中富含滋养红松幼苗生长的养分。林业局公司森林生态建设部副部长王立新正和工人给新培育的红松树苗浇水。
“如使用传统育苗技术培育造林红松苗木需4年,且造林黄金期限于春季仅20余天,成活率80%左右。而利用轻基质育苗技术,红松苗在苗床上培育两年,再放到轻基质容器罐内生长两个月就能用作造林或嫁接,春、夏、秋可以三季造林,成活率95%以上。”放下喷雾器,王立新开始讲解。
“2021年至今,我们利用轻基质技术培育红松苗430万株。该技术与传统造林成本差不多,但能提高林分质量,较快地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王立新表示。
固碳增汇是森林的重要生态功能之一。临近中午,回林场办公区中途,调研组路过一块面积1000亩的生态经营示范林。示范林内还专门建立了一万平方米的样地。该样地在原有树种、植被基础上,新增红松223株、核桃楸52株、云杉76株、人参1860株、刺五加1168株、五味子700株、老山芹4500株。
“建立示范林目的之一是通过精准实施森林抚育,提升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增强碳汇功能。第一步,利用1至2年时间,重点建立精准森林抚育标准;第二步,用2至3年时间在部分林场示范推广;第三步,建立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碳汇交易中心及林下经济产业开发企业。”王庆善为调研组介绍了长远规划。
如今,伊春森林覆盖率达83.8%。10年来,当地新增红松果材兼用林7.78万公顷,新增红松纯林0.61万公顷。
这个暑假,伊春各大景区游人如织。守护好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伊春人认识到,只有具备厚实的生态底子,生态优势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3.做好山水文章:“好日子幸福绵长”
厨房内刚出锅的红烧鲤鱼散发着香气,操作台上,青翠的油豆角、鲜嫩的西红柿等整齐摆放。养顺农家院,刘养顺的爱人杨秋娥刚把一大盆面和好,转身又把另一大盆面端到跟前。
“做饼子每天得两大盆面。今天招待从北京来的200人旅游团,备20桌饭菜。这不,也把住在临街的弟弟、弟媳都招呼来了。”杨秋娥停下手里的活儿,指了指在外头忙活的几个人。
拾掇完卫生,刘养顺把工具放到一边,快步走到院子,“你看,街上来旅游的车停得满满当当。我干了几十年采伐工、运木工,做梦都没想到能开农家院,吃上‘生态饭’”。
秦瑞亮接过话茬:“总书记来考察调研之后,慕名而来的游客特别多。为接待游客,2016年林场主导、带头示范的溪水大院开办,林场办公室改造为访客中心,食堂升级为提供餐饮、住宿的旅馆。”
林场鼓励职工开办农家院时,刘养顺第一个响应。2016年6月,养顺农家院正式开业,招牌菜是红烧鱼、排骨炖豆角、贴饼子,没想到异常火爆。旺季时,一天收入达上千元,相当于他半个月的退休工资。“不仅是我家,咱林场职工的日子都是越过越好,可以说好日子幸福绵长。”说起这些,刘养顺合不拢嘴。
一人富不算富。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在林场鼓励下,许多人想试试,但心里直打鼓:万一经营不善,钱会不会打水漂?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过了新鲜劲儿,游客不来怎么办?
为打消职工疑虑,一方面,林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给群众带头;另一方面,借助伊春市加速推进“三供三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的契机,修路、安路灯、整治环境卫生。
党员方桂茹头脑活络,前些年种木耳攒下十几万元。2017年,方桂茹把积蓄全拿出来,将家里的8间房屋进行改造,办起民宿。
宽敞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花海、太阳能路灯……几年来,随着林场生态好转,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南地北的游客到这里品尝农家菜、呼吸林间空气、享受深睡眠,方桂茹家的民宿不断增收。
在林场指导和党员带动下,渐渐地,职工卸掉思想包袱,开办起农家乐和民宿。
从1家发展到28家,如今,“溪水农家院一条街”已形成民宿集群,远近闻名。“连续3天客满,”方桂茹翻着手机上的客房信息给调研组看,“现在还不时有游客打电话预订明年的呢”。
除兴旺的农家院,特色民宿、红色穿越、冰雪体验等日益兴起。2022年年初至今,溪水林场已接待游客14万余人次。
从方桂茹家走出时,街面上驶来一辆拖拉机。“可军叔,卖香瓜回来了。”秦瑞亮和他打招呼道。
“嗯,香瓜可招游客稀罕了,就在西边道口上,几筐瓜卖得快呢。”开车人回答。一打听,是林场退休职工谢可军。
谢可军把车停在路边。“今年瓜卖得差不多了。家里承包的这5个棚,一个棚收入万把块钱。”他伸出左手晃了晃,“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咱们。你看,遇到种植难题就到林场图书室翻翻书,还有专家来给讲;农闲时,到大广场跳跳舞,看看文艺演出,日子像香瓜甜着呢。”
傍晚时分,在红松育苗棚里干完活的职工杨建民准备回家,“夏天我和另外3位职工负责苗圃田间管理。冬天在轻基质容器生产车间与20位职工制作容器罐,平时还有造林、抚育,一年收入3万元。媳妇也有退休金。现在林场活多,家家搞项目,人人有活干”。
依靠好生态,吃上“绿色饭”,在溪水林场,一个个小康之家在林海里安居乐业。
夜幕降临,溪水农家院一条街飘出袅袅炊烟,与炊烟一同飘出的还有朗朗笑声和“幸福味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溪水,在伊春,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4.溪水之变,彰显“两山”理念实践伟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伊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溪水林场虽“小”,却是伊春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定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转型之路的缩影。有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经验之一:护育并举、绿色发展,生态惠民为民利民
近年来,伊春始终把森林资源作为最大物质财富、最大发展优势、最亮丽区域名片,自觉守护小兴安岭林区生灵草木、绿水青山,切实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资源资本,养林护林爱林,已成共识,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5年来,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居黑龙江省之首。
伊春市将5月23日设立为“伊春生态日”。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建设,天蓝、山绿、水清成为常态,山水林田人城和谐相融。加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经验之二: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
伊春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强市”,把生态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实施“旅游+”战略,促进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以旅游业为牵动,提升创意设计水平,让更多创意产品变身旅游流通商品,构建创意设计产业生态链。
善于选择、懂得扬弃,既立足眼前又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布局,不搞“一哄而上”、不搞“大而全”,避免新发展产业“水土不服”。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同时,探索多元化冰雪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努力把冰天雪地变成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经验之三:绿富共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几年来,伊春以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为突破口,实现森林食品、林业生物能源等与森林碳汇的融合发展。
建设“碳汇伊春暨小兴安岭生态经营示范林”,向森林要食物,向森林要碳汇,向林下要空间,推动形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的新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以科学提升林分质量、快速提高林木蓄积、不断增强碳汇功能、合理发展林下经济、持续增加职工收入为目标,努力打造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的国有林经营体系;实现森林精准经营,科学利用林缘、林隙等林分空间,栽植果树红松、榛子等木本粮油经济作物、种植林下参、五味子等道地药材以及栽培老山芹等林下经济植物,形成农林立体复合经营方式。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王昊魁、张士英;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曹玉昆;黑龙江省伊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英东,宣传部副部长张强)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