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管理“全链条” 村庄“水灵灵”
——厦门深入推进农村污水治理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切割声、破路声——最近,厦门市同安区丙洲社区居民的日子里多了这样的声响。不过,当地居民并不觉得这些声响恼人,心中反而多了几分期许。原来,这里正在进行厕所、厨房、阳台“三根管”改造,屋面的雨水将通过立管收集自然排放,实现雨污分流。
丙洲社区启动改造,意味着厦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入尾声。截至今年8月底,厦门市已完成1167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完工率达95.8%,基本实现厦门市全域全覆盖。
去年以来,厦门吹响农村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集结号,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率先在福建省探索推进农村雨污分流,全链条开展村内生活污水、“小、散、乱、污”企业排水、畜禽养殖废水、农业灌溉用水、沟渠水塘小微水体的系统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厦门市域范围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100%,省级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劣V类水体断面不断减少,河湖水质明显改善,流域水环境稳步提升。
一村一策
人口密度大,生活污水多,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同安区沟墘村这个城中村,更让人头疼的是这里还有不少大排档和理发店,造成油污、毛发堵塞排水管道等现象。
为解决沟墘村的这个问题,厦门市河长办先后组织多家有实力的设计单位现场把脉,反复研究制定改造方案。根据沟墘村特点,他们通过设置隔油池、隔油器、毛发收集器等预处理设施,采用源头治理,推进化粪池、隔油池、毛发收集池、沉砂池、公共倾倒池等“五池”建设,同时进行分散调蓄、初雨控制,在具备条件的位置设置分散式初雨收集调蓄池,最大限度收集初期雨水,减少污染物入河风险。经过改造,沟墘村改头换面。
“雨污分流改造以后,村里的沟塘不再发臭”“雨污分流改造以后,邻里纠纷也少了”……村民们纷纷赞扬农村污水治理的成效。目前,正本清源施工在全市各区有序有力开展,已完成改造的面积约占全市建成区面积的45%,提前实现2022年改造目标,其中进度较快的海沧区,完成改造的面积占比已近70%。
为了更好地治理污水,厦门成立了以市级河长为总指挥的高质量高标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指挥部,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农村水污染治理,因情施策定方案,基本实现一村一策。
据了解,厦门市还将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与考核,市级河长定期深入现场察看治理情况,副河长每两周召开一次调度会议,督促推进具体项目建设,市政园林局、市水利局等河长办成员单位每周组织业主、代建、监理及专家对项目进行抽查考评,加强进度和质量管控。
系统治理
看着菜地长势喜人,翔安区大帽山社区居民黄渴开心得很。他说,没想到废水还有大用处。污水被“收走”了,不会到处“乱跑”,再也闻不到臭味了,回收后还能灌溉庄稼,真的很好。
去年,大帽山新建了生态湿地,处理站处理后的污水经过生态湿地进一步净化后,既能安全用于农作物灌溉,富余部分又能用于景观补水,确保污水零排放、全利用。
厦门市从系统治理角度出发,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与村庄道路、河道整治、环境治理等项目协同建设。
以前注入的是生活污水,怀远湖也因此成了“臭池塘”。现在不一样了,注入怀远湖的是清水了。这些水是从居民日常生活的污水收集而来,再集中汇总到污水泵站,经过加压通过市政污水管输送到2.5公里外的水质净化厂处理后,重新回流到社区,作为湖区生态补水。
在实施雨污分流和截污纳管的基础上,澳头社区实施了生态补水工程,将澳头污水处理厂合格的中水引入怀远湖。不到一个月,怀远湖旧貌换新颜,重现一湖碧水。得到有效改善的水环境,让整个村庄更加“水灵灵”,还带动了澳头的旅游经济发展。
智能助力
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查询自家的排水管道情况。在厦门农村,这并不是新鲜事。
在华侨新村,每家每户门口都张贴着专属的排水智慧管理二维码。碰上管道堵塞、破损等糟心事,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把问题上报至区里的排水智能化管理平台,管网管理人员接收到信息后,将快速到场解决。
如今,在厦门的农村已经建立了区级排水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管网“一张图”,从系统平台上可以清晰地调取管网位置、建设资料、管养状况、维修记录等信息。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厦门强化末端信息化建设,实行“一户一码”,居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端扫码上报排水问题等数据信息,大数据平台对数据信息进行研判并自动派发处理,对排水信息实时收集、排水状况精准查询、排水问题及时化解、排水管理在线监控,实现“一码查询、一键反映、一图管控、一网送达、马上解决”的排水智能管理。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5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