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国好手艺53】泥哇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国好手艺53】泥哇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9-04 04: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好手艺53

泥哇呜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哇呜代表性传承人杨达吾德

  泥哇呜是一种流传于西北民间的传统乐器,用胶泥制成,因吹出声音近似“哇”“呜”,故名“泥哇呜”。

  这种可以把玩在手的小巧乐器,制作起来有十几道工序。选料,最好是黄河岸边的黄胶泥,自然沉淀、柔韧细腻,几无杂质。经粉碎、和泥,入缸发酵半月,再炼泥、塑型、打孔、调音、烧制。

  单就炼泥来讲,就很有讲究:必须排净空气,先前是用手一遍遍揉,现在改用炼泥机,效率高了不少。

  泥哇呜在阴干、烧制前后,需调音、校对。调音环节可谓“一刀定乾坤”,要用调音刀,在发音口切出如同刀刃般的面,稍不留神,挑掉一块,就成了废品。以前,辨识调音全靠两只耳朵,难免有误差,现在借助电子调音器,一边吹奏一边校准,一调一个准儿。

  泥哇呜最早是用来传递信号的,音孔少、音域窄,吹来吹去就是“老一调”。我尝试十多年,从2孔增加到10多孔,将音域拓宽,可自由换调,于高亢激越与低沉舒缓间切换,还能演奏流行曲目。

  如今,泥哇呜越来越“潮”,外形也增加到牛角、鱼鸟、扁豆、蝴蝶等近40种,我还引入黄河、岩画等元素,雕刻精美花纹,光溜溜的泥哇呜有了形态美。

  传统手工一件件捏制,很难满足市场化需求,我发明了复模制作,一次成型、规模生产、统一调式,光模具就有30多种,每年国内外订货量十几万只。我还把泥哇呜制作技艺和吹奏之法带进校园、带出国门,古老乐器的“新声”传得越来越远。

  (光明日报记者张文攀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4日 01版)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