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河南兰考:拼搏创新再出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河南兰考:拼搏创新再出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8-22 04: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进县城看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崔志坚

  泡桐郁郁葱葱,道路干干净净,村落整洁有序,人们笑语盈盈……初秋时节,行走在兰考大地,感受到的是兰考人民在脱贫后丝毫不减的创业激情。

  兰考城市会客厅以图片和文字记录了几十年来兰考的沧桑之变。“在率先脱贫之后,近年来兰考着眼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进一步提质扩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形成一系列生动实践探索和典型经验模式。”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介绍。

  走出兰考会客厅,眼前郁郁葱葱的泡桐森林公园让人震撼。

  焦桐,不仅让乡村大地绿起来,让百姓家园美起来,还让农民群众富起来。焦裕禄当年种下的泡桐在兰考扎根,锁住风沙、制伏洪水,改变了兰考土壤地力,“农桐间作”改善了小气候,盐碱地逐渐变成了“吨粮田”。同时,当地依托板材粗加工业壮大现代家居业,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带动就业8万人;利用泡桐资源培育民族乐器产业,年产值20亿元,从业人员近2万人。

  一棵树,见证了从遍布沙丘到千顷澄碧、从积贫积弱到走向振兴的兰考之变;一张琴,奏出了兰考从产业振兴走向全面振兴的出彩乐章。“泡桐之乡”如今蝶变为“乐器之乡”,兰考田间屋后随处可见的泡桐在村民手中变成了方正雅致的古琴。

  受特殊气候、土壤的影响,兰考的泡桐透音、透气性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发现是制作乐器音板的最佳材料,由此在兰考堌阳镇有了第一家民族乐器加工厂。2014年,堌阳镇徐场村从村里的乐器加工小作坊着手,把乐器加工作为“一村一品”产业方向。

  乡村搞产业不容易,引导贫困户制作乐器就更不容易了。彼时的贫困村徐场村能成为现在的乐器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关键作用。如何破解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的难题?村干部主动上门说服引导、想办法。没技术,就联系安排学手艺;没资金,就争取普惠金融无息贷款。徐场村乐器加工一变多、小变大、低升高。到了2017年,全村几乎户户都能围绕乐器找到事干,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贫困户全部摘帽。

  摘了帽子不代表一劳永逸,有了产业不代表乡村振兴。如何更上一层楼?

  徐场村以链式拓展为特征的产业振兴路很有代表性。从最初的古筝到琵琶、二胡、古琴、柳琴、阮等20多个品种30多个系列,徐场村乐器产品链不断拉长;从乐器制作到乐器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等,快速衍生形成全产业链条。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徐场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作为乐器人,不会弹是一大缺陷,咱们村两委每人要能弹两曲、会两手。”54岁的村支书徐顺海说话间,“轻拢慢捻”来了一曲,“原先村民只会做琴,做成了不知道琴好赖,现在家家户户不光能制琴,还会调音、弹琴。”乡村产业带头人、基层组织带头人和徐场村乐器产业同步成长,还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技术工人。

  兰考目前不光有“乐器村”,还有“蜜瓜村”;不光有“焦桐”牌,还有“中州”牌;不光有“音乐小镇”,还有“金融小镇”。从一棵树到一张琴,从一种精神到一条路子,从产业振兴到全面振兴,从实现有效衔接到迈向共同富裕,兰考人民持续发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发展。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焦裕禄的这句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兰考人。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兰考人民拼搏创新再出发,力争在乡村振兴上作出新贡献,打造新样板。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2日 10版)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