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铭记红军壮举 传承坚定信仰
“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举行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有座困牛山,1934年10月,长征中的红六军团第52团为了掩护主力转移又不伤及群众,把敌军引向这处地势险要的绝境。战斗到最后,毅然集体跳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
然而由于困牛山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已经牺牲,史料记载很少,这一英雄事迹长期未被发现。据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介绍,经过贵州各界的不懈努力,困牛山壮举的研究不断深入,通过史料间相互印证史实脉络也愈发清晰。近日,贵州省政协组织了“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集中展示了党史、军史研究上的最新成果,成为长征史研究的新热点。
多方走访明晰历史
“贵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抢救了红六军团西征战史的宝贵财富。”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戚建国在研讨会上表示,正是在贵州各级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挖掘出这一段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力说:“参加困牛山战斗的红军大多都跳崖牺牲了,只能靠幸存者和目击者的回忆口述,相关史料中关于困牛山战斗的记载也比较零散,增加了研究这段历史的困难。”
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杨又铸对收集资料困难的体会尤其深刻。从第一次步行到困牛山进行田野调查开始,杨又铸在追寻史实的道路上奔波了21年。多年来,杨又铸走遍了困牛山的每个角落。他到贵州省档案馆、贵州省博物馆以及周边思南、镇远等地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失散红军的后代、目击者、知情人795人,撰写手稿上百万字,逐步弄清了红军跳崖时间、地点、原因、大概人数等内容,并主编出版了《困牛山红军壮举》。
石阡县委书记田运栋介绍,近年来工作人员共走访幸存者、红军后代、目击者和研究者共200余人,整理红军手稿、调查材料等1200余万字。
“党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对史实的敏感性使我深深认识到,挖掘这场战斗史实,还原再现困牛山战斗历史真相意义重大。”杨又铸说。
困牛山脚下,新落成的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里,42幅上墙制作画面、32套雕刻制作、70余张照片,以及红军使用的军号、枪支、军装等40余件实物,向每一位参观者静静展示着那段气吞山河的革命壮举,诉说着红军赤诚为民的牺牲奉献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的注脚
“贵州是红六军团西征的重要转战地。”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杜丹表示,自1934年8月上旬江西突围开始,到1934年10月24日木黄会师为止,在贵州的36天征程中,跨越800多公里,战胜了湘赣桂黔四省等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
杜丹说,红六军团西征作战为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起到了先期探路、策应转移、实现红军力量集聚和宣传扩大红军影响力的作用,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部署的战略任务。其中,红52团在困牛山的激战,掩护了军团主力胜利突围,保存了一支重要的战略力量。
“这场战斗年代久远,但对研究党史军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周胜刚表示,困牛山战斗是红六军团执行中共中央战略先遣任务的一次壮烈战斗,是红六军团乃至红二方面军战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件,在整个长征巨幅画卷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说:“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英雄壮举,是对伟大建党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生动诠释和有力注脚。”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群众工作局局长肖安水表示,困牛山之战,红军面对敌军围攻和被胁迫走在前面的百姓,“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做俘虏”、毅然集体跳崖的英雄壮举,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作风,所展现的坚定信仰忠诚、英勇战斗精神、高尚革命气节和赤诚为民情怀,对于丰富发展革命精神谱系内涵,激励官兵更好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具有重要借鉴和启迪作用。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9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