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书话】
作者:范海潮(南京师范大学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曾说:“不管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还是传统村落保护,都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之中,它们随时在变化,随时都可能失传或消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保护古村镇的队伍中来,他们担忧古村镇的开发治理乱象,心痛古村镇的没落与凋敝,他们与时间赛跑,为古村镇的保护与乡土重建鼓与呼。
《探访中国古村镇》 王喜根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喜根就是其中一员。近期,他的新书《探访中国古村镇》出版,这本书可谓沾满了泥土气息。作者自费深入100个古村镇进行田野调查,挖掘古村镇背后的文化基因,直指开发治理中的困境与矛盾,总结古村镇保护与重建中的成功经验。用作者的话说,本书旨在为中国古村镇正本清源,为保护古村镇建言献策。阅读此书,一路跟随优美的文字,作者引领我们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究竟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古镇古村落?围绕这个问题,作者在行文中担任起了以下三重角色:
一是古村镇文化的讲述者。全书正文部分共10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探访一个古村镇,作者运用散文笔法,辅之以全彩实境照片,力求内容扎实、朴实、真实。《泰顺廊桥,独特的文化符号》《衢州古城,让南孔文化落地》《陆巷,再现洞庭商帮文化》……“文化”是作者在标题中提及最多的词汇。在王喜根看来,古村镇保存着最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璀璨的文化遗产既蕴含着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也彰显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根。作者使用大量篇幅记录着古村镇的历史文化,用通俗易懂且极富故事性的文字串联起文化背后的人与物、情与缘。因此,阅读《探访中国古村镇》,会让人恍惚间有一种在纸墨间旅行的感觉,每进入一个古镇,作者都仿佛是当地的文化向导,舒缓地为读者讲述着这一方水土上的风土人情。同时,书中大量作者亲摄的实境照片真实呈现了丰富多元的古村镇建筑和传统文化元素,让读者能随时“穿越”进文字中的古村镇,身临其境,激荡起文化共鸣。
《寻访中国古村镇》 王喜根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二是古村镇发展的评鉴者。在读者还沉浸在往昔岁月之中时,作者旋即将笔触拉回到当下:这些曾经拥有繁荣光景的古镇古村落,如今又如何?王喜根将目光聚焦古村镇的发展现状,他将自己亲历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亮点与问题和盘托出,既对那些合理发展、保护得当的古村镇不吝表达自己的欣喜与欣慰,也对那些发展失衡、保护失当的古村镇难以掩饰内心的焦虑与痛心。如在看到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下的溧阳曹山牛马塘村所打造出的“中国地瓜之村”品牌声名远扬之时,作者发自内心地赞叹:“牛马塘人用勤劳、淳朴、坚强、友爱、善良、向上、奉献7个音符组合成乡村田园的主旋律,相信牛马塘在不久的将来日子会越来越红火。”而身处在空间环境破坏、规划执行不当的呈坎古村落,他又叹惋可惜:“呈坎,怎么迈过这道‘坎’?”可以说,作者自觉担任起了古村镇发展的评鉴者,作为古村镇外来的观察者,他结合当地乡土文化与发展实情,给出了自己不偏不倚,客观真实的评价,这些评价不可谓不是当地政府的重要参考。
三是古村镇保护的呼吁者。该书作者认为,我国古镇古村落所面临的首要且核心的问题是保护的问题。他提出正本清源的保护才是真正的保护,古村镇为了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无可非议,但不能以摧毁文化甚至歪曲历史为前提。因而他在田野调查中对利用文化发展经济的模式十分警惕,往往身体力行地追溯历史源流,厘清文化发展的脉络。面对古镇古村落在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中面临的共同难题,他不遗余力地推介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具备科学、平衡、有效的保护模式,并大声呼吁熟悉当地历史文化、有资金实力的“文化商人”和政府一道积极投入到古村镇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去,探索与发现古村镇保护的融通之道,让更多的古镇古村落“活”起来,实现在古村镇发现未来,创造未来,真正让古镇古村落“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奋战在一线的资深记者,10多年来,为了进一步摸排、掌握、记录下日渐没落的中国古村镇,王喜根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全国300多个古村镇,撰写了60余万字的调查报告,拍摄并保存下了上万幅珍贵的照片。这种甘愿奉献、以保护古村落为己任的精神是令人动容与钦佩的。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我想,作者从2019年出版《寻访中国古村镇》,到如今姊妹篇《探访中国古村镇》的问世,这何尝不是一种践行“四力”的最完美诠释。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2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