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为土地荒漠化治理开出“中国药方”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为土地荒漠化治理开出“中国药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4-12 02:3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与祖国同奋进】

  讲述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文斌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防沙治沙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到60年代,按照根除沙漠的思路,我国开展了首次沙漠沙地的科学考察,建立6个定位站开展治理技术研究。70年代,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治原则,启动了我国第一个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还出台了《关于治沙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相关政策。90年代,在基本摸清人为不合理利用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取得“前挡后拉、锁边固沙”等一系列相应的防沙治沙技术成果后,我国防沙治沙逐渐与国际接轨,提出构建治理与保护相结合,政策、科技与法律相配套的防沙治沙体系。同时,我国及时启动了京津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草)、禁牧舍饲等工程,防沙治沙取得初步成效,土地荒漠化初步得到控制。

  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修订了《国家造林技术规程》,启动了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等建设工程,出台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和退牧休牧补贴等相关政策,有力遏制了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使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现今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国家。

  针对沙区光、温资源丰富和有机环境等条件,从提高水分利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各地广泛开发了微藻类、特有生物、沙漠牛奶等生态型沙产业有机产品,支撑干旱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目前,我国林草沙产业企业已经超过1.55万家,沙产业年产值约5000亿元,成为实现金山银山的重要实践。

  我国荒漠化防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科学保护利用沙漠、根治土地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个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模式”,为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十四五”时期,作为荒漠化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将继续研究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系统治理体系,提升复合治理与保护的科技与政策水平,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践行好、落实好,为干旱沙区的生态良性发展和农牧民的富裕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姚亚奇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2日 05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