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每一片“雪花”汇聚成磅礴力量
——二〇二二北京冬奥会回眸
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
点点雪花,如何点燃一个冬天?中国以全球共通的体育语言,向世界发出逐梦冰雪的盛情邀约。
时隔13年,奥林匹克之火再次在北京点燃。在这座“双奥之城”,赛场内,运动员们奋力拼搏;赛场外,各行各业保驾护航。在世界的见证下,中国奉上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我们正在北京创造历史!”
惊艳世界的背后,是大胆的创新、科学的筹谋、无私的付出,是每一片身处其中的“雪花”共同汇聚成的磅礴力量。科技创新、人文关怀、绿色行动,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写下了生动注脚。
科技加码:尽显中国智慧
随着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心那块“世界上最大的地屏”震撼亮相,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
点点星光,在地屏上追随着孩子们轻盈的步伐。人工智能、超高清渲染、5G、8K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让小演员们的表演有了更大自由度,也让本届冬奥会开幕式更具惊喜与浪漫。
大幕开启,更多曾经代表“未来”的想象,随着北京冬奥会尽数来到眼前。
中国智造大展身手,为运动员保驾护航。“快、护、暖、美”的冬奥“战袍”,帮助运动员取得最好的成绩;体育风洞实验室,让运动员更好、更快、更精准地改进技术动作;移动诊疗车和智能移动方舱,为受伤运动员提供及时的治疗……
蓬勃的科技力量,让寒冬与疫情也无法隔绝冬奥的热情。室外观赛、严寒天气,科研团队研发新技术,提高场内观众的热舒适感受;8K画面结合5.1的多声道环绕立体声,让“云”观赛的观众获得更充实的感官体验……
科学技术与环保理念交织,编织出“可持续、向未来”的愿景。“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清洁能源点亮冬奥赛场;火炬采用环保的氢燃料,保证了其在极寒天气仍能热烈燃烧……
从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赛事组织、赛会服务,到场馆运行、观赛、疫情防控,“科技冬奥”随处可见。从申冬奥成功开始,“科技冬奥”就成为冬奥筹办工作的关键词之一。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面向北京冬奥会的实际需求,围绕办赛、参赛、观赛、安全、示范5大板块部署科研任务。
“科技冬奥专项共安排部署80个科研项目,共有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说。
5G共享、8K传播、氢能出行、智能车联网、100%清洁电力等高新技术示范应用点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科技冬奥”的智慧结晶势必在“后冬奥”时代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
人文关怀:共沐习习春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我正在岛内本科学习。当时,看到祖国上下对奥运会的热情,我无比激动,期待有朝一日能够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祖国举办的重大体育赛事。”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老师陈文成来自台湾彰化,他今年终于实现了愿望,成为一名冬奥城市志愿者。
恰逢农历新年,赛场内外,志愿服务站点成为年味儿最浓的地方。一场场主题活动陆续开展,一幅幅海报传递冬奥年味,一张张手绘贺卡送进千家万户。
陈文成在志愿岗位上忙碌着。他和在北京的台湾青年策划了“台湾周”活动,提供台胞志愿者舞蹈教学、闽南语冬奥祝福教学、两岸知识问答竞猜等多项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志愿服务站成为奥运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展示窗口、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的交流窗口、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窗口。”陈文成难掩兴奋之情。
志愿服务工作是冬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办好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有近2万人投身赛会志愿服务,约20万人次参与城市志愿服务工作,758个城市志愿服务站悉数“开门迎客”。
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相比,本届冬奥会面临更大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冰雪运动的特殊性、赛区之间的奔波,还有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广大志愿者始终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最热情的服务,助力疫情防控,普及冬奥知识,推广冰雪运动。
在他们的努力下,饱含温度的人文关怀遍布各个角落,就像开幕式上飘散的蒲公英,播撒着爱与友谊的种子,带来春天的绿意与生机。
绿色承诺:共享可持续未来
大跳台飘逸的现代感造型,加上昔日首钢冷却塔粗犷的工业感轮廓,共同勾勒出北京西部一条全新的天际线。
本届冬奥会,北京赛区除了大跳台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外,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和首都体育馆都在不同程度改造后得以利用。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场馆,能在这里比赛简直是一种荣幸。而且这种场馆再利用的方式真是太赞了,毕竟这里曾经是夏奥会的游泳比赛场馆。”美国冰壶混双队员维多利亚·珀辛格说。
“水立方”在改造后,是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也是唯一可以运行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的双奥场馆。赛后,这里将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间切换,向大众开放。
绿色办奥的理念和成果,生动呈现在世人面前。建设低碳场馆,所有场馆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4个冰上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建成超过5万平方米超低能耗示范工程,三大赛区26个场馆全面使用低碳能源,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场馆“绿电”全覆盖;构建低碳交通体系,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赛时车辆中占比超八成;使用6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
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表示,北京冬奥会将成为“最绿色”的奥运会。
对自然的敬畏、对地球的关怀,在世界处于动荡和变化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低碳实践,是富有活力的“中国方案”,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持续性奥运遗产。
(光明日报北京2月21日电)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