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有人说,新时代的中国自带流量,在国际舆论场上中国故事往往占据C位。如果我们把当下的中国比作一辆飞驶的列车,那么列车上的一个个窗口,就是中国看世界和世界看中国的眼睛。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如何把真实的中国生活说真切?如何让动人的中国声音打动人?如何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获得更多事实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是我们必须建构的文明之桥,也是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在11月19日举行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潘岳表示,要通过互联网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助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将中国故事用“跨文化”的方式“再翻译”,一个好方法就是文明比较,要敢于并善于正面回答最复杂最尖锐的问题。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谈到,要着眼突破西方话语陷阱,突出打好“人类进步”牌、“和平发展”牌、“公平正义”牌,触动各国人民共鸣共情;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要注重把“陈情”和“说理”相结合,找准国外网民受众的兴趣点、兴奋点。
聚焦中外差异,构建“主流叙事”
网络媒体是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进步、获取各类新闻资讯的重要窗口。“对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回到中国’,讲好当代中国的‘理’,用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和经验研究中国,建立中国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主流叙事。同时,重视差异,过好国际传播的‘桥’,在开展中国叙事的时候力求细分受众、共情同理,善用网络,善借载体,让世界能够读懂并认同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为世界作出的贡献。”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说。
如何突破西方舆论陷阱是中国媒体的一道必答题。新华网总编辑钱彤认为,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舆论战,我们要考如何冲破西方价值围攻、突破西方舆论陷阱,建立中国正面叙事体系。
“‘破’,就是要以独特的视角、客观的事实、富有穿透力的表达,突破西方设置的意识形态和信息传播双重壁垒,引发国际社会的共情、共鸣,让国际舆论场出现更多公平、公正、客观、理性的声音;‘立’就是要构建中国故事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提高自主设置议题能力,掌握国际舆论场上的主动权、主导权形象。”钱彤说。
他还提到,去年2月份,在疫情“湖北之战”舆论战中,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出13集系列直播态短视频《WuhanToday (今日武汉)》,将全球关注的“疫情中心”见闻真实呈现给海外受众,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生动讲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故事。
回顾这系列视频,钱彤谈了有三点体会:生命力源于内容真实,最鲜明的特点是最大限度还原现场,全程跟拍,绝不掺杂任何演绎成分;传播力在于以小见大,系列视频按照“题材小巧、内容独特、意义重大”三原则严格选取拍摄题材,使视频既好看、又有深度,在各个群体受众中都能广泛传播;影响力基于质量意识,系列视频产生较大影响力关键一点在于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品质的延续。
做大做强网络阵地,地方新型主流媒体同样是主力军。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党委书记刘兵介绍了“丝路起点”陕西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他认为,既要立足本土,让传播具有“近水微凉生”的烟火气,又要放眼全球,心怀“远看山有色”的大格局。“从人、文、道切入来构建正面叙事体系,通过更多的个体叙事、故事叙事、情感叙事,来直达受众内心深处。”
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根”与“魂”
新媒体时代,打造辨识度、亲和力的跨文化产品,是做好国际传播重要方式。《俄罗斯明星学做中餐》、《人民网每日3分钟成语》、《2020年,外国青年见证中国社会的勃勃生机》……围绕这些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人民网总编辑罗华表示,既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也要讲好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传播效能。同时避免一味迎合西方的视角、传播方式简单生硬。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认为,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舆论功能,为推动信息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手段。要继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阐释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在互联网上凝聚中国故事的“根”与“魂”。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成其心,究竟“根”与“魂”在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谈到,要立定中国大地,厚植家国情怀。要让青年学生首先走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最前端,感受中国社会最新鲜的气息和脉动;其次,要读懂中国,形成牢固的中国立场;最后,在读懂中国的基础上创新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俄罗斯明星学做中餐》节目
注重互动传播,破除“认知茧房”
“在中国互联网的各种传播平台中,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迅速从信息传播的新场域成长为主阵地,成为亿万海外受众、特别是青年人群获取信息、开展交流的最重要平台。”中国日报网总编辑韩蕾介绍,从海外权威机构的民调来看,聚集在这些平台上的海外年轻一代,对中国的好感度明显高于年长的人群,即使在西方媒体借疫情大肆污名宣传影响下,他们依然保持了自己独立的观点。
她认为,应在多元参与中传递真相,努力建立与中国体量相适应的中国声量,从各自优势和特色出发,抓住不同侧面展现着中国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应在扩大朋友圈中实现价值认同,扭转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
“由于国际传播信息的‘逆差’,海外受众形成关于中国的‘认知茧房’。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国家民众面对当今世界的多种威胁挑战,比以前更渴望公平正义,渴望对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追求和宣介。这为我们广交朋友,更有效地对外宣介中国主张、阐释中国理念提供了基础。”韩蕾进一步解释说。
作为一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国博主,歪果仁研究协会会长高佑思认为,当下大部分外国青年和中国的交流困难,来自语言和文化的沟通障碍所带来的信息差,致使他们对于中国的理解不够全面、立体、真实。“希望通过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视频博主,让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更好了解真实的中国”。
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赵立坚压轴登场。作为外交部的发言人,镜头前掷地有声地侃谈让他的登场收获了更多掌声。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外交部注重以小见大,全方位、多角度诠释中国发展成就。他认为,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找到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找准国际交流的公约数,用西方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听得信的内容,让中国叙事成为世界叙事和国际共识。(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黎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