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信息与动态】
作者:浔邑
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丛编(1920—1927)》(以下简称《丛编》)首发式暨“百年辉煌 初心不渝”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办公室、湖北大学以及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湖北省有关部门领导与来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大学、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等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据《丛编》主编、湖北大学教授田子渝、徐方平介绍,《丛编》由该团队联合北京大学、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华中师范大学等16家研究机构共同收集、精选、编纂,共45卷、2500万字,收录早期文献151种。《丛编》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灿烂文化景观,让这些深藏在各地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和个人收藏的红色图书和珍贵资料(其中不乏孤本、珍本、一级文物)重新影印出版,以利保存,供世人阅览,供学人研究。
《丛编》共分五编,第一编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共3卷14种。第二编是外国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本,共61种。第三编是国内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本,共40种。第四编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共23种。第五编是专题性著作,即妇女、文化两个专题著作的汇编,共13种。体例上,《丛编》包括三部分:一是原始文本,全部影印出版。二是“说明”,对著作的版本、封面设计、基本内容、史料价值、社会效果等作研究性的解读。三是“注释”,对著作中的专有名词、概念、人物、事件、地名等作介绍、疏解、考证,其中有些释文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空白。
与会专家指出,李大钊、陈独秀等启蒙先驱们一本本著作的完稿、印制和发行,记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足迹,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探索救国救民和民族复兴道路的轨迹。《丛编》的出版,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进行艰难探索的初心与行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文献,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的重要文献,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丛编》的出版,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学术实践,是探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初心之源、生动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科研成果。《丛编》抢救和保存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对它们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说明”“注释”,有利于读者阅读,更有利于学者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丛编》翔实地向读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温初心、铭记初心。它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特别是早期传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不仅为广大读者了解学习党的早期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党史党建学科打造了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集聚了有志于深耕精研的人才。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0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