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不断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引发热烈反响
“紧抓创新机遇,不断突破技术难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传承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1月3日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引发热烈反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纷纷表示,将以获奖者为榜样,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在各自的领域作出更大的成绩。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他们:91岁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院士和86岁的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院士。两位老科学家以深厚的为国为民情怀,矢志铸造国之重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教授王树声说,国家科技奖励是一面旗帜,褒扬的是科技领域标志性的重大成果,营造的是国家崇尚学术、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氛围,将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实现报国理想。他表示,作为城乡规划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将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努力实现更多新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服务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从两位院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攻坚克难,将学科领域从零带到了世界领先,支撑起了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杨波表示,“在前辈们为我们铺就的科学之路上,我们这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会义不容辞地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继承下来,传承好我们的使命。”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本次大会上,46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61项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57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对从事基础科研的科技人员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说,他所在团队的获奖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电推进技术的发展,使我国航天步入了电推进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新起点,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中国迈向航天强国、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应有的力量。”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雷震这样形容自己的参会感受。他表示,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重要的驱动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国需要数量更庞大、质量更高的顶尖科学家。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要谦虚,要甘于坐冷板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为培养国家后备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科技乃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我们的成果既有高校的原始创新,又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并和百姓的需求紧密结合,为的就是努力让科技创新走进寻常百姓家。”作为光伏产业的研究者,江苏大学智能柔性机械电子研究院副院长程广贵说,作为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工作者们还需要不断努力,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第一追求,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揭榜挂帅”,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大会上,由百度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也登上了领奖台。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阶段,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起着关键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次获奖的技术发明得益于我们十余年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创新积累,目前正在助力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紧抓创新机遇,不断突破技术难题,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在获奖成果中,“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超高产专用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与应用”“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等发现,作为民生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满足着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才会有前进脚步的不停息。”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胡培松表示,水稻育种研究需要持之以恒。未来,他的团队会继续将研究重心放在“吃得好”“吃得安全”上,选育个性化、功能性、绿色优质的好品种,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口粮绝对安全保驾护航,“这就是我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初心。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开拓创新,国人的饭碗会端得更牢,端得更好!”
(光明日报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杨舒、张蕾、詹媛、袁于飞、崔兴毅)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4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