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帮文物建筑战胜“生死考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帮文物建筑战胜“生死考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10-25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帮文物建筑战胜“生死考验”

讲述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薛建阳

  我是一名文保领域科技工作者。自1999年起,我带领团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对残损木结构及砖石结构文物建筑保护开展了系统研究。我们对360多个构件或结构进行试验、分析,揭示了我国木结构文物建筑的多重抗震机理,建立了相应的破坏评估方法和剩余安全年限预测方法,研发了基于新型耗能材料的木结构性能提升和自复位增强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在陕西及其他文物大省的文保工作中成功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

  2017年至2018年,我带领团队对山西应县木塔开展残损性能调查、评估和变形检测。经历了千年风霜后,这座珍贵的木塔已脆弱不堪——塔身严重扭曲变形,斗栱歪闪,木材严重老化腐朽,结构安全面临“生死考验”……我们将组成木塔的11万多个构件逐一拍照、测量、定损、绘图,并建立了三维模型数据库和残损信息库。这是应县木塔最为系统的一次调查建档,为木塔的维修加固提供了直观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西安地铁二号线和六号线计划穿越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西安钟楼和明城墙。怎么确保文物不受损害?我带领团队开展钟楼和明城墙结构安全监测,对地铁盾构施工及地铁运行下文物的结构性能进行评估,并研究最有效的减震措施。有了翔实的观测数据、科学研判,工程终于顺利完成。

  这些经历让我深深认识到,保护文物建筑,必须攻克相关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未来,我将瞄准极端天气下文物建筑性能评估及致灾模式研究、文物建筑基于数字技术的安全监测和预警平台研发、文物建筑破坏后快速修复和高效加固技术研究等关键问题持续攻关,让文物建筑健康地“活”在我们身边。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斯敏、杨珏、常河、丁艳、王胜昔、李建斌、李韵 光明日报通讯员 汪悦)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5日 07版)

[ 责编:王丽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