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赵洁 崔兴毅
火箭飞船的研发工作是怎样进行的,航天工作者的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日前,一部热播都市爱情剧《你是我的荣耀》,将流行文化与航天精神相结合,引发了观众热议。男主角于途是一名航天科研人员,通过他的工作、生活经历,展现了航天人鲜为人知的一面。
今年是人民军工90年。伴随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军工项目的开放公开,军工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军工、军工人的故事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并获得观众喜爱。军工题材影视化目前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这对讲好中国故事有何意义?未来它又该如何继续成长?
日趋多元的军工题材影视作品频频出圈
在我国军工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邓稼先、吴大观、孙家栋等科学家,有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还有许多奋战在科研生产一线默默奉献的广大军工干部职工。
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的若干个重要阶段,有老领导、老专家、老模范,涌现了总师、大国工匠等典型群体和人物。将重大军工题材影视化,有助于讲述与呈现军工历史,帮助大众了解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进而让世界了解中国。“将历史与现实呼应、科学与艺术交融,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显得尤为重要。”国防科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保同说。
作为中宣部重点影片创作工作小组成员及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促进科学与影视融合办公室成员单位,近年来,国防科工局配合组织创作了重点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之《诗》、重大题材电视剧《功勋》之《于敏》《黄旭华》《孙家栋》等军工影视剧,对20余部涉军工题材、航天题材影视剧本进行了专业协审。
《我和我的父辈》之《诗》单元的主创、中影集团北京制片公司总经理许建海介绍,在影片筹备期间,整个创作团队做了大量的人物采访、资料收集工作,最终选择了鲜为人知的火药雕刻师为影片的主角,“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基于原型改编的故事,让大众了解航天幕后英雄,呈现他们的生活状态”。网友“晓风轻岚”说:“挺喜欢这种电影的,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期待!”
早在2013年,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和央视纪录频道联合摄制的《军工记忆》纪录片就深受观众喜爱,至今在豆瓣的评分仍高达9.3分。该片以人物采访和纪实拍摄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技人员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等重大武器装备的故事。
播出至今,青年观众在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上用弹幕表达着他们的喜爱,“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科学家们的付出换来我们现在的盛世”“看着看着,就会想哭。祖国,加油”……
在今年的暑期档,脱胎于真实故事的电视剧《逐梦蓝天》,通过四个家庭三代人投身航空工业建设,最终让“中国制造”的飞机翱翔祖国蓝天的故事,再现了中国航空工业70年的发展历程。
上述作品都是军工题材影视化的一个缩影。随着创作题材的日趋多元及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军工题材影视作品的观众圈层也在不断扩大。
遵守艺术创作规律,打造精品力作
近年来,军工题材影视剧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从总体上看,其在国产电视剧、电影中的占比还比较低。“国防工业题材重大、反响重大,往往也意味着创作难度大。”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原局长、国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刘建中说。
国防工业题材影视化创作难、破圈难,究竟难在哪儿?“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殊性,军工文化本身就自带神秘光环。随着部分军工项目向社会公开,大众开始了解军工精神背后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文旅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郑长铃说,“在现有的作品中往往缺乏细节,符号化、概念化的创作天然地让受众有一种距离感。”
在通常的影视创作中,创作者可以基于日常经验和生活逻辑来设计戏剧冲突。但在国防工业题材的创作过程中,如何用事件呈现技术工程方面的难题,创作出被专家和大众都认可的戏剧冲突,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今天的受众在观剧时已经从单纯地欣赏到全面地参与,如果在剧中没有体验感,没有发言权,观众很难对故事和人物产生共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周云磊指出。重大题材尤其是国防工业题材的影视化创作通常围绕某个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人物展开。在这类剧中,人物往往根据历史或现实原型改编,观众希望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
如何打破重大题材的常规圈层,如何贴近青年一代,如何回应青年一代的心理诉求?在刘建中看来,“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艺术创作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艺术规律。有矛盾冲突,才能产生悬念和推进情节发展,才能吸引观众”。
而戏剧冲突是否合理,人物性格是否鲜明,又与时代、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分不开,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大量采访和深入研究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建构好人物形象,让人物的成长蝶变、技术的突破、武器装备的诞生与国家命运、时代际遇融合。
除了创作者,好的精品力作还需要资源素材、专业策划、资金等一系列机制方面的保障和支持。日前,首届军工文化记忆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上建立的国防科技工业影视文化创新发展联盟机制,将为促进国防科技与文化艺术跨界合作、深度融合,推动构建与国防科技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发挥积极作用。
在董保同看来:“传承与弘扬军工精神,重在坚定文化自信,重在创造精品力作。把创作中心向前端、源头倾斜,在提高包括军工领域在内的文艺创作上着力,才能打造一批具有军工特色与军工风骨的文艺作品。”随着军工题材影视化的升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受到“军工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的感召,青年人开始了解这些精神背后的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5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