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地名中“洞”“峒”异读的前世今生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地名中“洞”“峒”异读的前世今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9-05 04: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姜珍婷(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梅山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

  我国地名中多有含“洞”或“峒”者。如含“洞”的有山西洪洞县,湖南洞口县、湘西十八洞村等。含“峒”的有甘肃崆峒山、山东崆峒岛、广西防城港峒中镇等。在众多含“洞”“峒”的地名中,其读音出现了异读现象,如洪洞的“洞”读tóng,洞口的“洞”读dòng,崆峒山的“峒”读tóng,峒中的“峒”则读dòng。何以出现此种差异?这还需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来说说它们的前世与今生。

  在汉字发展史上,“洞”成字要早于“峒”,这点可由《说文解字》仅收录“洞”字,却没有收录“峒”字看出。另,《康熙字典》对“洞”的训释中有“又洞洞,质慤貌”,然后引《礼记·祭义》中的句子“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作为说明。由此可见,“洞”在战国时已是一个常用词了。而“峒”字,《康熙字典》对其释义引用的最早文献为《尔雅》,字典释为:“崆峒,山名。本作空桐。《尔雅·释地》北戴斗极为空桐。”可见,“崆峒”在《尔雅》时代还记作“空桐”。“崆峒”二字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出现,如《搜神记》:“昔高阳氏,有同产而为夫妇,帝放之于崆峒之野,相抱而死。”由此,“峒”的成字时代明显晚于“洞”字,而作为地名的“崆峒”原作“空桐”或“空同”,直到后来因音系联,用形声法造出新的汉字“崆峒”。因“崆峒”从“空同”而来,“同”在古代是定母字,平声,按平送仄不送的规律,崆峒山的“峒”后清化为“t”声母。《现代汉语词典》把崆峒山注音为“Kōngtóng”是对其原字音的保留。

地名中“洞”“峒”异读的前世今生

崆峒山主峰——马鬃山。徐振华 摄

  “洞”在《说文解字注》中释义为:“洞,急流也。……引申为洞达、为洞壑。从水。同声。徒弄切。”由此可见,“洞”在古文时代是定母,去声,“洞”清化后为“d”声母。但《康熙字典》对“洞”的注解还有“又《广韵》徒红切《集韵》徒东切,音同。洪洞,县名。”可见,“洞”在古代是一个多音字,洪洞县的“洞”不是“徒弄切”而是“徒红切”或“徒东切”,为定母,平声,清化后读为“t”声母。洪洞县今读“Hóngtóng”,是其原读音历时演变的结果。

  “洞”“峒”在今南方各省是一个地名常用词,多见于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的村镇两级地名中。如湖南郴州有许家洞镇、白鹿洞镇、盈洞瑶族乡、南洞乡,永州有金洞镇、何家洞乡、千家峒瑶族乡、浆洞瑶族乡等;贵州黔南有雷洞乡、敏洞乡、岩洞镇、浪洞镇、施洞镇等;广西百色有禄峒镇、化峒镇、燕峒乡等;广东阳江有儒洞镇,清远有禾洞镇、大洞镇,云浮有里洞镇、历洞镇等。

  西南诸省之所以出现众多“洞”“峒”类地名,与该地苗瑶等民族早期的洞居生活分不开。如《新化县志》载:“古瑶人住室半在土洞中,半露于外……”尽管“洞”“峒”后来又经过两次语义引申,由山洞义引申为山间平地义,再引申为行政单位义;但因山洞义的“洞”“峒”在《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中都注音为“徒弄切”,经语音演变普通话读作“dòng”。

  “洞”“峒”的古音形式在今南方方言区依然有所留存。如湖南新化、隆回、洞口等地方言的“洞”“峒”有文白异读现象,其白读声母保留了古浊音,文读则读作dèn在客家话地区“洞”“峒”的读法更为多样。但不管它们在当地民众的口语中读作什么,在对外交流及各公众平台上均按普通话的读法,读为“dòng”。

  “洞”“峒”的文白异读不仅存在于南方方言区,有学者调查发现,洪洞人乃至晋南人在口头上实际是把洪洞的“洞”读作去声“tòng”,说明洪洞县的“洞”在当地也存在异读。由此可见,今天的汉语地名“洞”“峒”除了有古音异读外,还存在大量文白异读。

  何以洪洞县、崆峒山中的“洞”“峒”依然保留原读音“tóng”,而南方地名中的“洞”“峒”则与普通话保持一致,读为“dòng”了呢?这与地域的影响力息息相关,即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丰富或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如果一个地方有着强大的地域影响力,本地人对该地名的读音就容易被外人接纳而成为社会大众的读音。

  例如,崆峒山因是道教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道教文化,其读音“Kōngtóng”早在普通话推广之前就已经广为人知。洪洞县有明代大移民的历史记忆,随着《苏三起解》唱遍全国,其故事发生地洪洞县的读音,早已扩延到方言圈以外的广大地域。而南方方言区,由于其历史进程落后于北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中央集权之外,地域影响力较弱,而“洞”“峒”又一般用于村镇级地名,其所辖范围较窄,方言扩散不广,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其地名读音与普通话保持一致,读作“dòng”成为必然选择。

  不一样的语音演变历程,是地名“洞”“峒”产生各种异读现象的内因,地域影响力则是“洞”“峒”形成“tóng”“dòng”异读现象的外因。这就是地名语音发展的自然规律,它永远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制约下,在规范化与变动性、统一性与独特化中寻求动态平衡。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5日 05版)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