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双重禀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双重禀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8-27 05: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郭庆松(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把金钥匙,也是我们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党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因子,这就决定了伟大建党精神必然拥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禀赋。

  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思想层面体现双重禀赋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此处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理想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中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当然,“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帮助人民求得自身解放而创立的科学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真理是自然而然的规律,通常用“道”来表述。古人讲:“真理虚寂,惑心不解,虽不解真,何妨解俗。”其大意是,真理虽然有时让人迷惑不解,但不妨碍人们对它的运用。老子讲:“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质上说的是,万事万物均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因此,坚持真理即奉行道义、顺道而为,孔子所言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既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而可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并以此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思想层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禀赋。

  2.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政治层面体现双重禀赋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此处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建立伊始就将初心融入血脉,把使命扛在肩上。党的一大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党的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四大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而且还提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就为随后到来的大革命高潮奠定了广泛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初心是最初的心意,使命是重大的责任,初心使命就是人们和组织奋斗的目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通常表述为“志”。有远大志向的人和组织,往往都能有所作为。孔子所言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苏轼所说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都是这个道理。“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发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推崇胸怀宽广、仁爱民众、心系天下、坚毅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被中国共产党充分继承并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正是初心依旧、使命不改,紧紧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一批批致力于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的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政治层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禀赋。

  3.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精神层面体现双重禀赋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里指的是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风险和磨难,始终保持视死如归的坚定意志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品质。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是:“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牺牲意味着放弃,或是生命,或是权益,斗争意味着争斗或搏斗。牺牲与斗争,用中华传统文化概括就是一个“勇”字。勇是一种气概,是浩然之气的外在表现,如孔子所说的“勇者不惧”。人之所以具有这种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勇气,就在于志气所使然。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是世界上最富斗争精神的革命者。凭着这样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党带领人民以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气概,一次次战胜了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一次次实现了看似不可实现的奇迹,用鲜血和汗水写就慷慨壮丽的英雄史诗。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同具体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相结合,使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作风和政治本色,这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精神层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禀赋。

  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在道德层面体现双重禀赋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组织、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人民至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可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

  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忠诚就是指真心诚意,绝无二心。古人云:“天下之德,莫过于忠”,“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忠诚、坚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德性要求,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体现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家国情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忠诚基因。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党员的条件:“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入党誓词中的“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很好地诠释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要求。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把忠诚于党与忠诚于人民相统一,体现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道德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也要绝对忠诚,这是属于道德层面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在道德层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禀赋。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双重禀赋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7日 10版)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