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赵猛(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唐湘岳(湘潭大学特聘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南。
坚持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遵循。育人先育德,无论教育、教师还是教学,最终目标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把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培根铸魂的基础工程来抓,培养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聚焦于以德为先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培养矢志不渝、勇担使命的信仰者;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培养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爱国者;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培养品行高洁、道德高尚的德馨者;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培养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的博学者;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培养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的实干者;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博学多才、全面发展的才能者。
坚持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需要加强工作统筹,完善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在招生录取、考试考核、评先评优以及就业招聘等各个方面向以政治素质、道德品格为基础的综合评价转变,凸显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真正外化为指导办学治校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
把握思想引导的规律性
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确立、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高校做好思政教育强基固本的工作,既要聚焦基本内容和理论精髓,又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实践中将内容的规定性、内在的规律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有机统一。
遵循理论发展规律。加强思政教育,最根本的是让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创新理论发展贯通起来,基于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中国实践的历史逻辑来加强理论阐释,真正让思政教育入心入脑。
遵循思想教育规律。理论要打动人、说服人,一方面在于其科学性、真理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保持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创新理论的热情,先明道信道,才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遵循理论传播规律。抓好思政教育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基本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的培育这条主线不能偏。但要让宏大的理论走深、走心、走实,必须紧密联系时代要求、社会实际、学生特点,寓教于事、寓教于乐,将小道理讲活,把大道理讲清,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由于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渠道增多,迫切要求在提升整体教育效果的同时,更多地转向关注学生个体需求。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加强专职辅导员、组织员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解疑释惑,有力提升了思想引导的精准度。
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课堂上的讲授与学习,毕竟是一个从理论到理论的过程。要让学生对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回归到实践。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上不断强化实践环节,提高针对性。一方面,思政课程要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改变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学的局面,更好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就是要力求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目标。为此,专业课教师应结合本专业教学,发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人文精神与爱国情怀的资源,比如在讲授专业知识之余,讲清楚本专业的历史沿革与内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介绍本专业领域涌现的大师、大家的杰出贡献及其家国情怀等。
发挥青年学生的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打牢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有实践的体悟。这就迫切需要在思政教育改革中加强统筹,打通知与行之间的关节。
一是结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实践,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感。越是在风险挑战、复杂斗争面前,科学理论越能彰显其真理性和张力,越容易让人信服。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高校在鼓励学生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也以我国抗疫成效为重点进行党团课在线教育等多种方式,适时加强引导,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同。
二是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往往更深刻、更直观也更有效,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安排,组织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奉献社会的价值认同。比如,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一些高校组织学生参与到对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性设计、包装、推广当中,既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又使学生对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创新方法与路径
经济社会发展对思政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高校必须在守正中创新,把管用的老办法继续用好,同时适应新的要求,创新教育平台、载体、方法、途径。
挖掘党史国史教育资源。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多样,每所高校所在地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各高校应充分发掘本地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研究、学习、宣传可亲近、可触感的地域文化为基础,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挖掘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网络思政不是单纯地开发在线课程、开辟理论学习园地,网络思政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其更具灵活性和互动性。在加强引导与管理的基础上,网络思政教育应结合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在线交流、答疑,尤其要注重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如抖音、短视频、音频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活动,增强参与度、互动性,提高教育引导效果。
挖掘先进典型教育资源。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发挥历史伟人、革命先烈及社会和师生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的教育作用,但往往还停留在“我讲你听”的单一模式,难以充分发挥效果。这就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收集、挖掘先进典型的事迹,以举办主题演讲及话剧、小品、微电影创作等多种方式,使先进典型立体、鲜活起来,让学生在参与创作中真正获得情感的共鸣、受到思想的洗礼。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0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