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湖南: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湖南: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24 04: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禹爱华 訾谦 光明网记者 熊宪斌

  湖南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在党史中拥有特殊地位。100年来,一大批湖南革命先辈用青春、热血与生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激励着更多的湖湘儿女在新时代接续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湖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砥砺拼搏、时不我待的劲头,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如今,湖南省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台阶,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文化强省、科技强省、教育强省等建设稳步推进,人民安居乐业。

湖南: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5月14日,游人在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景区欣赏峰林云海美景。新华社发

  1、接续奋斗传承“红色基因”

  湘江西岸,岳麓山脚下。古色古香的岳麓书院里,书声琅琅。全国模范教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兵正在这里为青年大学生讲述党的光辉历史。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大学校园内,是一所创建于北宋年间的千年学府。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在百年党史的长河中,人们可以看到奔腾不息的潇湘水中那鲜明的红色基因,感受到三湘儿女血脉中流淌的红色精神。

  湖南是建党精英的集中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索的先声地。1918年毛泽东等人在长沙创立了新民学会,学会的许多成员都成了我们党的早期党员。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全国只有58名党员,其中20名为湖南人。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第一个提出要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人,就是湖南人蔡和森。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立刻着手建立地方组织。全囯最早的省级党组织——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先后成立。

  湖南工农运动轰轰烈烈,是我党领导工农运动的集中爆发地之一,是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步搞工人运动,紧接着搞农民运动。毛泽东是最早投身领导工人运动的共产党人之一,在湖南领导了10次工人罢工。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大革命高潮中,他从湖南农民运动当中看到了革命的经验,看到了革命的未来,他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篇重要文章。

  湖南是人民解放军重要摇篮地。人民军队创建初期有三大主力,两大主力都在湖南诞生。大革命失败以后,湖南爆发了四次大的起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贺龙领导的桑植起义,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这四大起义成为人民军队的重要来源。湖南还是打出第一面军旗的地方,也是颁布第一个军规的地方。红一、红二方面军都在湖南诞生。

  湖南是人民政权的建设地和诸多开创地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第一个县级政权叫作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第一个省级政权叫作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都诞生在湖南。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湖南充分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增强教育实效,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前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湖南: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馆内雕塑《韶山薪火》。新华社发

  2、“精准扶贫”的湖南答卷

  5月,阳光明媚。群山环绕的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吊脚楼鳞次栉比。

  回村创业的女大学生施林娇身着精美的苗族便服,背上竹编小背篓,娴熟地通过手机直播起来。透过直播镜头,观众看到的十八洞村不再是贫困的偏远苗寨,而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创业沃土。

  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十八洞村的变迁,是湖南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8年来,湖南自觉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责任担当,以决战决胜之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连续三年获评全国脱贫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省份,全省6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个贫困县、692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交出了“精准扶贫”的湖南答卷。

  湖南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形成了识贫、校贫、定贫的精准识贫工作机制。同时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湖南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6000个,探索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蹚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湖南瞄准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全面完成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和提质改造6万公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畅率达100%,解决1617多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光纤网络覆盖率和贫困村电网改造率达100%。

  湖南明确省委是“总前委”、市委书记是“纵队司令”、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是“主攻队长”、村支部书记是“尖刀排长”。层层压实责任,向贫困发起总攻,带动资金、人员等各方要素加速汇聚,形成攻坚合力。

  湖南选派近6万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奋战在攻坚一线,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省内14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区)与14个贫困县携手奋进奔小康。全省6000余家民企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帮扶超90万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湖南把精准扶贫与“三农”发展、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与壮大区域经济密切关联,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统筹推进,写出了一篇沾满泥土芬芳的产业扶贫大文章。

  今年4月14日上午,以“精准扶贫 三湘巨变”为主题的湖南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幕。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说,举办全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不是要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要乘势而上、继续出发。

  3、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碧水

  初夏时节,洞庭湖碧波荡漾。记者乘船来到洞庭湖腹地,不时可以看到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江豚在湖面跳跃、麋鹿在芦苇丛中奔跑,一派生机。

  湖南是长江中游的重要省份,拥有163公里的长江岸线,还有被称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全省境内江河密布,湘、资、沅、澧四水经洞庭湖汇入长江。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岳阳段考察时强调,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面对发展与保护的选择,湖南用行动给出答案。率先出台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湖南由此迈入依法治江、从严治江的时代;分阶段制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湘江保护和治理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

  2013年9月,湘江保护和治理委员会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以“堵源头”“治调并举”“巩固和提高”为3个阶段性目标,连续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治理湘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碧水。

  老工业区、重污染区——这是湖南株洲清水塘曾经的“身份”。2013年,清水塘老工业区被列为湘江保护和治理五大重点区域之一。经过多年努力,2018年12月30日,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面关停退出,成为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的标志性成果。

  作为“长江之肾”,洞庭湖关系湖区千万人民的生产生活,牵连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平衡。

  2017年8月,湖南省水利厅下发《全面禁止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进行河道采砂活动》的通知,狠刹洞庭湖上滥采乱挖湖砂之风。此后,根据《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禁止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等水域采砂,实施24小时严格监管,巩固禁采成果。

  2017年12月6日,湖南提前完成中央环保督察要求彻底清理洞庭湖核心区欧美黑杨的任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8万多亩欧美黑杨全部清理完毕。

  2018年6月,数百台挖土机连续作战,洞庭湖内最大的私人矮围在短短十余天内被一举拆除。湖南一鼓作气,至当年年底,将洞庭湖中472处非法矮围网围拆除完毕,这意味着124.46万亩被矮围网围圈住的湖面重归自由。

  在整治湖区环境的同时,湖南还痛下决心堵住洞庭湖的污染源头。2018年,洞庭湖区制浆产能和落后造纸产能全部退出;2019年,造纸产能全面退出。

  多年来,湖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扎实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治理及小微水体整治,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4、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5月9日,中国水稻现场测产专家在海南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选取3个地块,对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进行现场测产,最终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比设计亩产900公斤多了100余公斤。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全国协作攻关,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纪录:1973年,籼型三系法杂交水稻配套成功,产量比常规稻提高了20%;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1500斤至3000斤;1996年启动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已完成亩产2200斤的目标,目前正向亩产2400斤冲刺。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基因。

  从周光召、陈能宽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到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攻关杂交水稻技术,再到黄伯云、何继善、卢光琇等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在湖南得到传承和发扬。从双季稻、杂交稻、海水稻等水稻种植技术跃上一个个新台阶,到化工、机械、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持续技术革新,湖南为新中国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作出积极贡献。

  2019年5月21日,在江西召开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新的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推动中部崛起、实现高质量发展?湖南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催生经济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辆车,驾驶室没有人,突然发动起来,疾驰而去,这是科幻片里经常出现的场景。如今,在长沙打开手机预约,无人驾驶的出租车一会儿就出现在你的身边。

  湖南出台三年行动计划,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应用场景,累计发布30个应用场景,5G已应用在湖南人民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

  湖南企业盐津铺子从小作坊发展为上市公司,顺应消费升级加快发展理念转变,顺应产业变革发展智能制造,布局15条全国领先的智能制造烘焙生产线,核心工艺区基本实现无人作业。

  2019年,华菱湘钢启动“5G+智慧工厂”,整体生产效率已提升30%。坐在操控椅上,远程操控炼钢区的天车,将废钢起吊到炼钢炉中。华菱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智慧中心”,一名工程师轻松地完成了上述操作。

  2020年初,全国人民关注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中,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泵车、起重机等多款产品参与施工。这些产品主要来自三一重工的18号厂房,这个厂房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被誉为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中国最聪明的工厂”。

  经过多年努力,湖南智能制造已从初期的知识普及、试点示范,进入深化应用、全面推广阶段,形成了试点示范引领、供需两端发力、线面复制推广、多方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2015年至2020年,湖南累计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60家、示范车间100个。全省16家企业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7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数居全国前列、中部六省第2位,长沙市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数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达41781.49亿元,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0年12月,湖南省委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4日 05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