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记者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高平 肖人夫 吴亚琦
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前往阿尔山市,有四小时的车程。
高速公路从乌兰毛都草原穿过。4月的草原尚在沉睡,还未返青,科尔沁草原山峦绵延、野旷天低的壮丽景色依旧令人沉醉。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前的科尔沁沙地。张健摄/光明图片
气温逐渐降低,我们进入了大兴安岭林区。夜幕降临,公路上只有我们车灯的亮光。突然,有什么东西从路面一闪而过,司机说:“是鹿!刚才从马路上跑过去了。”大家都觉得很惊异,我们坐在后排的人没能看清,心中不免遗憾。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后的科尔沁沙地。张健摄/光明图片
车继续行驶了十几分钟,前排同事突然喊道:“又是鹿!”这次我们终于看清了,一大一小两只鹿快步穿过公路,消失在黑暗的森林中。
短短半小时之内,两次遇鹿,这段小插曲是阿尔山生态和谐的一个缩影。
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西南山麓,面积7408平方公里,人口不到7万人,却是全国人均森林覆盖面积最高的城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尔山市的经济发展依赖伐木业,靠山吃山,给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近年来,阿尔山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禁伐、禁猎,转型发展生态旅游,让这片美丽的土地焕发了新生机。
同样焕然一新的还有人们的生活。过去,阿尔山大多数居民都是林场的职工,很多人吃了一辈子伐木这碗饭。现在,阿尔山转型发展,他们放下了油锯,端起了生态旅游的新饭碗。
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群众以前住的棚户房。内蒙古阿尔山市委宣传部供图/光明图片
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光明日报记者 郭冠东摄/光明图片
在伊尔施镇,我们见到了张宝、春花夫妇,他们都是林场的老职工。回忆起在林场工作的青春岁月,60岁的张宝神采飞扬:“我们每年10月进山采伐,直到来年四月,吃住都在山上。那时年轻有干劲,我们一天就能伐七八十棵树……”他伸出手,给我们展示他手上因为长年拉油锯留下的痕迹。
张宝夫妇告诉我们,伐木的工作很辛苦,收入却不高,一个月才挣五六百块钱。过去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在伊尔施棚户区一间3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生活了32年,只能自己打井取水、用木柴生火做饭取暖。
改变发生在2014年。阿尔山市对棚户区进行全面改造,棚户区居民搬迁到了全新的楼房小区里。张宝夫妇住进了60多平方米的新房,再也不用挑水捡柴,还用上了一整套全新的家电,用春花的话说,“结婚都没有这么好的东西。”
张宝夫妇的生计也有了改变。这几年,阿尔山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夏季休闲度假的胜地。新小区正挨着市中心步行街,旅游旺季时游客络绎不绝。夫妇俩瞅准商机,开了个铁锅炖餐馆,一个旺季能挣三四万元。
“现在的好日子是我们以前根本不敢想的。”张宝夫妇说,“过去我们靠砍树为生,现在转型搞旅游,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收入也比原来高了。我们很满足、很幸福。”
如今的阿尔山,流传着一句话:“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生态立市、旅游兴市,阿尔山这个美丽的边陲小城,擦亮自己的绿色底色,打出旅游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