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内蒙古:筑牢“两个安全屏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内蒙古:筑牢“两个安全屏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10 02: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肖人夫 高平 吴亚琦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内蒙古自治区如同一匹英姿勃发的骏马,奔驰在祖国北疆。

  回望过去,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这匹骏马奋勇向前——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同时也是“模范自治区”,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定践行者。

  展望未来,这匹骏马步履铿锵——它承担着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使命,和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

  2021年是建党百年,亦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内蒙古紧扣民族团结生命线,坚守生态优先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内蒙古:筑牢“两个安全屏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牧民夏季转场。佟欣摄/光明图片

  1.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动实践

  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有一栋青砖灰瓦起脊的二层小楼。楼虽不起眼,却承载着内蒙古深厚的红色基因。74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这里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人民求解放、求自由的自治运动蓬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乌兰夫等人前往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筹建内蒙古自治政府。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召开,来自内蒙古各盟旗的13个代表团393名代表出席这一历史性的大会。同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由此诞生,开启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

  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不仅引导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也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树立了成功范例。

  当年的青砖小楼如今建成了“五一会址”纪念馆,成为一座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碑。70多年来,它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从“人民楷模”“草原母亲”都贵玛,到“各族人民建包钢”“最好牧场为航天”,内蒙古各族人民用守望相助和艰苦奋斗,谱写了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的佳话,赢得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提出了“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的殷切嘱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内蒙古自治区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阵地,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丰富工作内涵,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处处涌现亮点”。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兴科社区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社区,2万多居民中少数民族占61%。兴科社区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社区邻居节”等系列活动,为各族群众打造交流互动平台。2014年,兴科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在兴科社区成立之初,原本有蒙古族居民组建的四胡协会和汉族居民组建的红歌队两支居民文艺团体。慢慢地,在社区活动中两个团队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意义,于是决定合并,共同开展活动。不少汉族队员爱上了蒙古族乐器四胡,蒙古族队员也学会了快板等汉族传统艺术。“今年,我们专门排演了党史主题的好来宝、快板等节目,还创作了歌曲,迎接建党100周年。”兴科社区四胡合唱队队长吴柒金说。

  2021年1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对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具体规定,并将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丰富经验以立法形式加以固定。

内蒙古:筑牢“两个安全屏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第一中心校师生在放风筝。新华社发

  2.生态优先 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描写内蒙古敕勒川草原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郊,诗中风吹草低的美景就呈现在世人眼前。蓝天白云下,万亩草原郁郁葱葱,洁白的蒙古包建筑点缀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敕勒川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面积超过2万亩。过去,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敕勒川草原生态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植被衰退,变为地表裸露的荒原,被采石场、垃圾场包围,黄尘漫天。

  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展大青山南坡生态治理工程,对敕勒川草原进行生态修复。承接敕勒川草原修复工程的内蒙古蒙草公司设计了“因地制宜”的修复方案,尊重自然规律,模拟天然草原,以先锋植物为基底,用科学配比的乡土植物品种和科学的建植和管理技术,进行人工干预下的自然修复。经过几年修复,敕勒川草原已基本恢复稳定状况,草原植物种类从修复前的20余种恢复到50余种。

  依托良好的生态景观,如今的敕勒川草原建成了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成为休闲旅游胜地。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以赴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累计完成造林4700多万亩,年均完成种草300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近7200万亩,占全国治理任务的40%以上。内蒙古生态环境进—步改善,主要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2020年,内蒙古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启动林长制试点工作,设立市、乡(镇)、村(嘎查)三级林长制,同时建立“一林一档”信息管理化平台,“一林一策”目标规划,“一林一技”科技服务,“一林一警”执法保障,“一林一员”安全巡护,全面构建林长制服务平台。此前,兴安盟一直坚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百万亩人工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保护工程,林长制一经试点,便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几年,随着林草覆盖率增加,一些曾消失的珍稀野生动物如原麝等被我们的红外相机拍摄到,说明生态恢复成效显著。”兴安盟林草局副局长谢晓文介绍。2021年,内蒙古将在全区全面推行林长制、草长制,推进生态系统重大保护修复工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寓保护于发展,是内蒙古一直在探索的新路。曾以林木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兴安盟阿尔山市,主动转型,走上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阿尔山深入打造四季旅游,拉长旅游发展链条,整合冰雪、矿泉、火山等优势资源,持续做大“旅游+”“+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引导群众主动“放下斧头当导游”,积极参与到旅游业中。截至2020年9月,全市接待旅游人数144.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31亿元,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如今阿尔山生态旅游火热发展,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块金字招牌。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制度更加完善、生态建设更加科学,内蒙古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道亮丽的绿色画卷在北疆大地铺展。

内蒙古:筑牢“两个安全屏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秋季的额尔古纳湿地。资料图片

  3.因地制宜 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近年来,内蒙古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找准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扎实推进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做足创新、提质、增效的文章,切实走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草原钢城”包头,蓝天掩映下的包钢厂区,高炉林立、机器轰鸣,一架架无人吊车根据系统指令将钢材运送入库、出库。

  “这是无人行车智能创新系统,可以执行地面设备自动化无人作业,将钢材吊运成本降到最低。”一位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创新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推动产业智能化、多元化,是包钢制胜的法宝,也让这家成立于1954年的大型钢铁企业重新焕发活力。

  内蒙古伊利集团新工业园液态奶生产车间,18条生产线满产运行,一盒盒牛奶经过装箱、码垛后运送入库,并发往全国各地。全球一流乳业综合体——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在2020年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榜单中,伊利、蒙牛分列第5位和第8位。我们充分利用产业规模和产业链优势,力争将呼和浩特从‘中国乳都’升级为‘世界乳都’。”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副局长梅花说。

  近几年来,内蒙古各盟市还以“数智治理”为抓手,积极参与数字社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从呼和浩特的城市大脑建设,到包头网格化助推基层治理,再到乌兰察布打造“草原云谷”,内蒙古用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努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回眸“十三五”,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4%,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畜牧生产实现“十六连稳”,原煤产量、外运煤炭、风电装机、稀土化合物产能均居全国首位。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产结构由2015年的12.6∶40.7∶46.7调整为2020年的11.7∶39.6∶48.8,形成了以农牧业为基础,服务业为主体,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科技创新进一步凸显。截至2020年年底,内蒙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达到2015年的4倍多;选聘科技特派员4000多人,累计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输、能源外送通道和引调水骨干工程接续落地,“三横八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形成。5G基站建成8300余座,4G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

  展望“十四五”,内蒙古将发挥好资源、产业和区位方面的优势,建设好两屏障、两基地、一个桥头堡,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保障国防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奋力书写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用创新思维解题,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扎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对于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皓田表示。

  4.巩固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此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内蒙古累计实现减贫58万户、157万人,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年均增长34.2%。

  通辽市奈曼旗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扶贫开发重点旗,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定点包联地区。2003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从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对奈曼旗进行全方位帮扶,有力推进了奈曼旗农业农村发展,助力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

  如今,奈曼旗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并于2020年3月退出国贫旗序列。“我们村脱贫后,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到乡村振兴,把哈沙图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派驻奈曼旗哈沙图村第一书记杨亮表示。

  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内蒙古鞍马未下、再上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精心谋划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兴安盟突泉县永安镇新力村村民王小亮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早年在外省打工,收入十分有限。2013年回到村里养牛,从最开始的1头发展到如今的57头,同时承包了200多亩地,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种植能人。

  如今,王小亮在家就能通过摄像头在手机上监看牛棚情况,还购置了铲车、农车、轿车,并当选村党支部委员。“地里种粮食,秸秆能变废为宝,做牛饲料。没有好政策,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王小亮说。

  近年来,新力村抓住全县“牧业再造突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契机,结合村民有养殖的经验,创新举措,以村集体项目带动、金融扶持带动、扶贫产业带动、传统养殖带动和庭院奖补政策“四带一奖补”的发展模式,扶持村民做“牛”文章,过上了“牛”日子。

  截至2021年4月末,全村213户村民中,养牛户达到160户,牛存栏1300余头,村民依靠牛产业人均收入从400余元增加到1.1万元,成为全县养牛示范村。

  加快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从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目标,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内蒙古思路清晰、路径明确。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内蒙古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祖国北疆绘出更加亮丽的风景线。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0日 0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