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努木,系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下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并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两年多来,西藏各级文旅部门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着眼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根据非遗项目分布和扶持工作进展情况,结合各市(地)梳理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特别是覆盖面广、社会参与度高、发展前景好的民族手工艺项目,持续稳步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搭建起勤劳致富、摆脱贫困的文化扶贫平台,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实现了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促进就业增收的目标。
在第一批非遗工坊示范带动下,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设立非遗工坊108家,直接吸纳17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人均年收入4.4万余元,累计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近6000万元,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良好成效。随着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由集中攻坚向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转变,“十四五”期间,继续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仍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完善顶层设计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以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自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在西藏众多非遗项目中传统工艺类占201项,其中16项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0个项目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非遗工坊是从覆盖面广、从业人员多、适于带动就业、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非遗传统工艺中精选出来的代表性项目。要实现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带动传统工艺振兴,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就要完善顶层设计,将非遗工坊纳入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制定非遗工坊总体建设指导方案,建立非遗工坊效能评估、数据统计和工作考核机制,为非遗工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发展能力
在非遗工坊建设中,“非遗工坊+传承人”“非遗工坊+合作社”“非遗工坊+企业”是较为普遍的经营模式,通过公司整合资源,将分散的手艺人聚集起来,致力于非遗的挖掘、传承与开发,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但是,这种经营模式下的手艺人往往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传统保守、产品设计单一。如何既尊重传统生产工艺又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助力就业增收?这就需要制定面向非遗工坊的创业培训计划,研究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政策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同时帮助农户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学习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市场销售等现代技艺技能,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工坊带头人。
强化品牌价值,增强市场活力
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非遗工坊,都是基于产品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非遗产品经过历史的沉淀,在本土市场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非遗产品不能仅满足于过去的成就,而应着眼未来,着眼于更广阔的市场。一是开展非遗工坊品牌培育行动计划,形成一批高知名度的非遗产品品牌,扶持非遗工坊进行产品创意创新设计,推出符合时代特征、融入当代生活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二是拓宽非遗工坊销售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商贸平台建立合作对接机制,促进非遗产品进旅游景区和商业网点等,加大线上线下宣传营销,延长产业链,开拓国内外市场。
依托旅游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众所周知,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西藏是文化资源大区,且旅游资源丰富,促进非遗工坊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优势明显。近年来,西藏抓住研学旅游等新业态热点,通过平台搭建、模式创新,依托非遗工坊打造非遗研学基地。主动将非遗工坊建设延伸至旅游景区,扎根于景区的非遗工坊,让旅游与文化发生奇妙而完美的碰撞,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30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