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07 03: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钟超

  辉煌的事业,总能在历史的风云中找到起点;壮阔的征程,总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溯源初心。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顺利实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为中国在新世纪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保障。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团结奋斗,2021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向国内外庄严宣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更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苏淮安涟水村民采摘金瓜。资料图片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一个时代的思想,浓缩一段历史的精华。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与此同时,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在主权、安全、经济和自然界等领域不断出现新困难新风险。

  疾风知劲草,烈火识真金。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了各种干扰,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这段13年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归纳为十条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广西临桂县新寨村。资料图片

  这个结论,力透纸背,分量千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一直在徘徊中前进。由于受苏联模式“左”的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缓慢,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改善不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世纪之交的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性问题在上世纪末还缺乏统一的答案。党的十六大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并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是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贡献。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三句口号,它鲜明展现了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人民对小康生活的不懈追求,因而调动了最广泛的积极因素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刚从长期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的人们,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既充满向往,又心怀忐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日本首相太平正芳时,创造性地运用“小康之家”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接着邓小平在多个场合指出要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此,“小康”开始成为中国主流政治话语体系中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把小康社会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并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第二步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最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为我国小康建设制定了宏伟的蓝图和清晰的阶段性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其中对建设小康社会作了更具体细致的规划。

  经过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在上世纪末中国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000美元,达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这是一个新征程的历史起点。“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互相呼应,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迈进的宏伟愿景。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蓝图绘就,鼙鼓催征。“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报告如是指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推进领导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的先决条件。

  党的十六大选举产生由委员198人、候补委员158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和由委员121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新的中央委员会成员50岁以下的占1/5以上,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专业背景更加多元,知识结构更加丰富,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六大还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领域作了全面部署。例如,过去我们长期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主动融入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自觉,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机制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规范性意义,极大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政治领域的价值意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要义,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一代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从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2021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庄严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历史的时针正好迈过了本世纪的头20年。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7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