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一根扁担挑起山里娃的“上学梦”
——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省镇平县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刁良梓
春天的伏牛山,满山遍野披上绿装,黄色的连翘花竞相开放。
位于伏牛山深处的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园里,红旗迎风飘扬,教室里书声琅琅,校长张玉滚正在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课。
这样熟悉的画面,在全国道德模范张玉滚的人生中已经重复了20个年头。山还是那座山,孩子们送走了一届又一届,而张玉滚始终坚守在这里。
“无论多忙,我都坚持给孩子们上课,每周至少保证6节课。如果遇上省里或者市里的巡讲活动,落下的课,我都会抽时间补上。”眼前的张玉滚虽然已经是享誉全国的道德模范,但聚光灯下的他始终朴实无华,一说到学生就两眼放光。
“您看,校园里焕然一新,孩子们有了全新的塑胶跑道。如今,学校有12位任课教师,每位老师都住上了一室一厅一卫的教师周转房……”课间时,张玉滚带着记者参观崭新的现代化校园,对校园设施如数家珍,“学校六年级也办起来了,教师们干劲儿可足了”。
此时的校园里,孩子们有打乒乓球的、有跳绳的、有玩老鹰捉小鸡的……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啥也不说了,俺不走了”
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望着眼前这一切,张玉滚常常会不自觉地想起以前的黑虎庙小学,那时与现在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以前,黑虎庙人想走出大山,需要沿着牧羊人顺山脊走出的小道,翻越海拔1600多米的尖顶山,攀爬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老辈人说:“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但要刨除穷根,必须从教育开始。
2001年8月,眼瞅着开学在即,黑虎庙小学老校长吴龙奇为安排老师上课犯了难:算上返聘的,依旧还有两个班要面临开学,却没有老师授课。
正当火急火燎时,老校长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人,高兴得一拍大腿:“早先咋没想到,黑虎庙还有个正儿八经的中等师范毕业生呢,自己教过的学生张玉滚,不是7月份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了嘛?”
老校长赶紧挎上一篮鸡蛋赶去张玉滚家,恰好碰见张玉滚在收拾行李,准备和同学一道去南方打工。“玉滚啊,你是我的学生,得帮个忙暂时顶一下!”老校长软话说了一箩筐,张玉滚左右为难。
为了打动张玉滚,接下来几天老校长每天都往张玉滚家里跑三趟。后来,老校长换了“套路”:“咱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你好歹跟我去学校瞅一眼再说,是走是留,我不拦你。”
跟着老校长,张玉滚推开当年自己用过的教室门,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旧桌子,旧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孩子”。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那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吗?张玉滚鼻子陡然一酸,他的心被深深击中了。
21岁的小伙子,一言九鼎:“老师,啥也不说了,俺不走了!”
就这样,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的民办教师。
“再苦再难,也要把学校办下去”
在黑虎庙小学,有一个传家宝: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左右,黝黑发亮。学校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它是老校长挑了数十年的扁担,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
在黑虎庙不通车的日子里,靠着一根扁担,沿着老校长走过的路,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当年盖新校舍,运材料格外难。正赶上农忙季,建筑队的民工都去抢收抢种了,搬砖运料,就落在老校长和张玉滚等老师身上。上山撬石头,下河挖砂土,运水泥,搬砖头,平地基。建校的一砖一瓦,好多都是张玉滚挑来的。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张玉滚也瘦了一大圈。
在学校建成标准化食堂前,孩子们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做饭,每到做饭时热闹得很,孩子们的小脸都被熏成了“黑老包”,年龄小的学生做的饭经常半生不熟……
2003年,张玉滚克服重重困难,东拼西凑,总算将食堂建好了。可是,因为学校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万般无奈,张玉滚软磨硬泡,说服在外打工的妻子回到黑虎庙,成为学校的义务炊事员。
2014年5月,妻子在一次为学生轧面条时,一不小心被轧面机压碎了右手的四根手指,鲜血淋漓。由于山高路远,等赶到县里医院,已经错过了接上手指的最佳治疗时机,妻子也因此落下了残疾。从此以后,她炒菜、做饭由右手改成了左手,见了生人,也都羞涩地把右手藏在身后。
尖顶山上的麻栎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再苦再难也要把学校办下去。”为了一句庄严的承诺,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这一干就是20年。20年来,他先后教过600多名孩子,培养出31名大学生,这些孩子也都在大城市里实现了自己的奋斗梦。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在黑虎庙小学,这绝不仅是一句刷在墙上的空话。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他是校长,同时还担任着五年级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这4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张玉滚吃住都在学校,除了教学,还肩负着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
数学课上,他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英语课上,他不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感;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上课或是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体育课上,没有体育设施,张玉滚就带着孩子们爬对面的尖顶山,认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课间时,张玉滚常常会带着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通过趣味游戏强身健体。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在教中学、学中教,无论再忙再累,他都不忘学习。这些年,张玉滚自学完成了大专所有课程,现在每天晚上还在挑灯夜战,自学本科课程,“山里本来就闭塞,老师不多学点,咋教好娃们?”
爱是最长久的坚守,张玉滚爱学校、爱教育、爱孩子。这种爱未必回肠荡气,却充满感人的细节。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学生们需要的各种物品,他去挑;有的孩子没有餐费,他自己掏腰包垫上……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书志告诉记者,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20年来资助的学生却有300多名,没让一个孩子失学。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这些山村教师,扎根在贫瘠闭塞的小山村,平凡而又坚忍,为乡村教育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养分,高高擎起教育的火种,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2018年,张玉滚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山村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更多关注。当地政府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改善黑虎庙小学的基础设施,近两年来,先后有8名老师来到黑户庙小学任教,解决了教师短缺问题。雪花般的爱心也纷纷从全国各地飘来:先后有十几所学校与黑户庙小学结对子,他们不仅送教上门,还邀请黑虎庙小学的老师到郑州、南阳等地的学校参加教研活动。“看我们新建的少年宫,这是钢琴教室,这是图书阅览室,这是室内运动场地……”张玉滚一间一间带着记者参观。
教学条件好了,教师短缺问题也解决了,眼下,最让张玉滚挂心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进一步与结对学校深度融合,请进来,走出去,把名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带回来,为我们所用。”
采访结束时,记者得知,黑虎庙通往山外的柏油马路已经修到了半山腰,这里正在规划乡村旅游。不远的将来,黑虎庙将与外面的世界一样精彩……
短评:激励更多有志青年躬身教育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这是对张玉滚教书育人之路的生动写照。毕业后回到家乡,张玉滚从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20年。靠一根扁担,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深处,一挑就是5年。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
坚持一时容易,坚守一辈子不容易,没有信念的人做不到。“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子。”老校长的话朴素平实,却成了支撑张玉滚度过艰难岁月的定海神针。
面对微薄的工资、简陋的办学条件、养家糊口的困窘,张玉滚无怨无悔扎根偏僻山村,不忘初心、潜心教学、精心育人。他就像伏牛山上那漫山遍野的连翘,挺立于高山,扎根于泥土,忍受着风霜雪雨,把清香留给人间。
今年我国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只有无数个像张玉滚一样的优秀教育者投身乡村教育,耐得住寂寞、看得淡名利,将自己的热血、真情和真才实学奉献给这片热土,乡村才有希望,乡村才有未来。张玉滚的精神,就如一粒种子,深深扎进泥土,慢慢生根发芽,从一片绿叶到整个森林,激励着更多有志青年躬身教育。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完善和相关保障机制的护航,将有更多优秀教师投身乡村教育,谱写出乡村教育振兴的动人新篇章。作者:王胜昔 刁良梓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7日 01版)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