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袁于飞
26年前,一个改变亿万国人命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提出并实施: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随即,科教兴国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
今天,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世界第一,研发支出居世界第二,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总量和被引用量、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等重要指标均位居世界前三。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在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将继续发挥加速国家发展、改变民族命运、书写民族历史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字字千钧、句句有力。回顾来路,科教兴国促发展;放眼未来,科教强国正当时。
17辆编组超长复兴号列车在环行铁道进行型式试验 刘家豪摄/光明图片
富国强民,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科技创新被摆上突出位置。1996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加强对全国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做好协调、研究和决策工作。”时任国家科委体制改革司司长的段瑞春告诉记者,两年左右时间里,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先后举行了4次会议,此后,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科教兴国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段瑞春回忆,“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
20多年坚定推进,一代代科技、教育工作者矢志不移,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旧貌换新颜”。如今,从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到北斗卫星全球组网、“蛟龙号”入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遥望宇宙,中国人实现了“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屹立于世界科技大国之列;高铁、手机支付、健康码等身边的科技创新,点亮了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小区,居民徐强不仅能通过家里的智能音箱实现煤水电气一键报修、联系社区医生、自动化家居服务等功能,还能在小区智慧跑道上运动时,实时看到自己的热量消耗、运动速度等数据分析。
“科技造福生活,这些智慧应用给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徐强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到科教兴国、创新驱动,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正在向领跑的目标加速迈进。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原件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到1995年,全国部分地区已陆续提出‘科教兴省(市、区)’等举措,社会上也有‘科技兴国’‘教育兴国’的呼声。”时任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力,当年参与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相关政策调研。他回忆:“当年全国小学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06.6%和78.4%,义务教育尚未普及,学前、高中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园)率分别为38%、33.6%和7.2%,急需提高教育普及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对那一时期的情形记忆犹新:“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普及9年义务教育提上日程。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教育发展还是比较艰难,主要是投入不足。我们都呼吁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劳动生产力。”
1999年,我国首次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长47.4%。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5%。2019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91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
港珠澳大桥 光明图片
2020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已建立起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教育提质增效,让教育公平的成果惠及更多人。包一得勒原本住在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包家村秦家湾社,如今易地搬迁到锁南镇城南社区,鹭岛幼儿园和东乡县实验小学就在小区旁边。“以前上学远,娃要走两三公里路,现在5分钟就到学校了!”包一得勒深感便捷。
“很多人从大山里搬出来,要把他们的心留下,就得搞教育。”东乡县实验小学校长唐致礼说,“刚开学时课堂上乱糟糟的,现在大不一样,孩子们上课都乖了、懂秩序了。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2020年7月,1071万名高考生走进考场;12月,377万名考研人在考场上奋笔疾书。从小学到高考、考研,承载着无数人的希冀和梦想。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当前,中国教育已经迈上全新台阶,向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制定的中长期目标阔步迈进。
培养人才,让强国之路动力澎湃
从事科教事业多年,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欣喜于我国人才培养的突出成绩。“只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更多优秀教师,有更多科研高精尖平台,我国高水平技术人才的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张力认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从而统一了依靠发展科技和教育振兴中华的认识,凝聚了科技、教育、产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开发人力资源的合力,也促进了产学研用合作进程,影响极其深远。
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大学何为?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看来,科教融合、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不断提升,高校的科研能级和科技创新能力有了长足发展。大学要在开放办学中孕育创新成果、培养一流人才;要着力变革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丰富科学实践、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许宁生说。
2016-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及其增长速度数据来源: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今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方力认为:“科技和教育是推动中国飞速前进的‘双翼’,科教兴国战略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