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厦门大学:高举百年爱国报国旗帜再出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厦门大学:高举百年爱国报国旗帜再出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02 03: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欧阳桂莲

  4月6日,厦门大学,这所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学府将迎来百岁生日。“弘扬嘉庚精神,奋进一流征程”,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校庆主题标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的校歌,无不透露着这所百年学府在任何时候都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坚定。

  恰是百年风华,奋斗正当其时。从百年的时光中走来,爱国、报国,这些蕴藏在厦大百年中的文化基因,成为厦门大学特有的精神财富,被传颂在一脉相承的校歌校训里,被镌刻在融汇了嘉庚精神文化符号的校徽中,流淌在厦大的血脉里,在百年芳华里激励着一代代厦大人坚定前行。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吹响百年‘南方之强’再出发新号角。厦门大学将在新百年征程中勇立潮头、持续奋斗不止步。”厦门大学校长张荣表示。

厦门大学:高举百年爱国报国旗帜再出发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图为厦门大学校园全景。厦门大学宣传部供图

教育救国 奋发图强

    走进厦门大学,一眼就能看到“一主四从”“一字排开”的嘉庚风格建筑——群贤楼群。这是厦门大学的第一座校舍。初春的暖阳照耀在墙上,这里的白墙红瓦一如百年前模样,安详而又坚定地向世人讲述最初的故事。

    当年,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怀抱“教育救国”信念,倾资创办厦大。1921年5月9日,“国耻纪念日”,厦大群贤楼奠基。校主陈嘉庚先生特别选择这个日子为厦大校舍建筑奠基,正是以期厦大师生永远铭记“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可以说,当校主陈嘉庚先生亲手埋下了厦门大学的奠基石时,他就为厦门大学植入了爱国报国的精神基因。

    如今,一代代厦大学子从天南海北而来,在群贤楼群穿行而过,仰望群贤楼前校主陈嘉庚的塑像,每次都是一场精神洗礼。

    群贤楼群的建筑之一——囊萤楼是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1926年,年轻的厦大学生罗扬才任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囊萤之光,渐成燎原之火。厦大党组织、党员和进步师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90多年后,以学生党支部书记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扬才计划”,在厦大全面启动。来自全校33个学院(研究院)的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重点培养的党员学生骨干组成了“扬才先锋党支部”,通过参加专题研讨、课题调研、志愿服务等,形成头雁效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养成专门人才”。在创校之初,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就是厦门大学的办学目标之一。不管是抗战艰苦岁月,厦门大学以为战后建设国家储备人才为己任,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肩负起“海防斗争”的使命,厦大学子被称为“带枪的大学生”,再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厦门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向同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其中,有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明珠的校友陈景润,有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的卢嘉锡,有为20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作出重要贡献的新竹科学园区创始人何宜慈,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有“飞豹”战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有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有我国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第一位审计学博士、第一位财政学博士、第一位海洋学博士、第一位高等教育博士……

    灿若群星的具有家国情怀的厦大学子,一百年来,接力棒代代传承,在全球各地留下奉献社会的足迹,在各行各业书写着厦大人报效国家的华章。

    “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曾是联合国对宁夏西海固的评价。气候干燥、嘴唇开裂、间歇性流鼻血、缺水、少食、停电……1999年,厦大派出了首届援宁支教队,开始了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支教,足迹遍布宁夏海原县、隆德县、闽宁镇。

    这一派,就是22年。

    支教队成员每一年的如约而至,伴随着宁夏孩子们的成长。241名厦大支教队员,从南国海滨来到北疆戈壁,在脱贫攻坚、闽宁协作中,贡献了厦大学子的青春力量,书写了新时代的“山海情”。

    “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祖国记在心中,让爱国的‘根’扎得更深!”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说,“希望每一个厦大人都长成参天大树,传承嘉庚之精神,做中华之栋梁,用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撑起一片海阔天空,打造民族复兴动人天地。”

矢志报国 止于至善

    1950年4月6日,在厦大29周年校庆之际,厦门大学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封电报:“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您啊,祖国!”只言片语,饱含对祖国的深情。发这份电报的正是厦门大学第12届毕业生蔡启瑞。

    为了祖国的召唤,蔡启瑞历尽千辛万苦执意回国;为了国家的需要,他毅然转行,放弃已经卓有成就的结构化学领域,从零开始转向催化研究,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打造催化科学研究重镇,在中国大地上结出科研硕果,成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国之所需,科研所向。”近日,厦大田昭武院士回忆起蔡启瑞先生这段往事,耄耋老者的眼中仍放光芒。

    事实上,田昭武的科研经历也是一段爱国报国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我国电化学研究设备依赖进口的问题,田昭武跨学科自学,“啃”下数理方程、热传导、电子学等在当时看似与化学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率先在我国开展电化学动力学研究。1974年,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电化学综合测试仪”获得成功,为我国电化学快速发展提供了测试仪器条件。1978年,该仪器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如今已经年逾90的田昭武,依然初衷不改:“我还要继续努力,一方面做些实际的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尽我最大的努力回报祖国。”

    在厦大,国家的需要就是科学家的使命。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一直激励代代厦大人矢志报国、前赴后继、接续奋斗。

    “当时的中国的确笼罩在寄生虫病的阴霾里,我们做科研不为人类健康着想,那就失去意义了!”谈及为何选择寄生虫学这门科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唐崇惕院士朴素的话语中不无力量,“做祖国需要的逆行者、开拓者。”她和父亲唐仲璋院士一起披荆斩棘、探索求真,扎根寄生虫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危害国人健康的寄生虫学疑难问题。

    “国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就做什么。”正是意识到原子光谱分析对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黄本立院士放弃挚爱的摄影,积极投身光谱分析研究,花甲之年在厦门大学建成了一个堪称国内一流的原子光谱实验室。

    无论是研制出中国第一块导电玻璃和第一批硫化锌加微量稀土杂质的电致发光材料,还是研发了国内唯一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键计算软件;无论是实现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套用户型红外自由电子激光首次出光,还是建立大洋主控型边缘海碳循环理论框架;无论是成立了海内外第一个从事综合性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创下了大陆高校台湾研究的多个“第一”和“唯一”,还是开创了中国高校走出国门办学的先河,成为中国高校第一家拥有独立校园海外分校的大学,百年厦大,一代代厦大人秉承爱国报国的信念,秉承“研究高深学问”的办学宗旨,把国家的重大需求当成自己的使命,把至诚报国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追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科技强国 勇于担当

    位于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内,灯火通明,夏宁邵教授带领着团队的研究人员,正不分昼夜地开展科研工作。

    2020年,面对疫情,厦大团队急国家之所急,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研发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已在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大量应用,获世界卫生组织优先推荐;研发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应急审批,获准开展临床试验,成为我国五条新冠肺炎疫苗研发技术路线之一。在此之前,该团队研制的首个国产第一代宫颈癌疫苗于2019年底获批上市,研制的全球首个戊肝疫苗也成功上市并在全球推广与应用。

    “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精神信仰正是为国为民谋求健康福祉的理想,正是爱国报国的信念!正是这种理想信念让我们把国计民生当作一种使命担当。”夏宁邵的话语中有坚定,有自豪。

    2019年4月23日上午7点28分,中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飞行试验发射阵地的一声巨响划破天空。厦门大学参与研制的“嘉庚一号”火箭点火升空,总长8.7米的火箭瞬间飞至26.2千米的高空,在湛蓝的天空中留下了一道长长的轨迹后,优雅地滑翔到指定的落点区域。

    这意味着在航空航天这个国家战略性产业领域,厦大迈出了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为空天报国梦贡献了厦大力量。

  该团队负责人尤延铖说:“从事航空航天事业,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相连。技术层面上说,‘嘉庚一号’是一个基于火箭动力的试验飞行器。更深层次,‘嘉庚一号’是一种使命和担当,是我们贴近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实践!”

  建设3000吨级“嘉庚”号科考船,达到世界同类型科考船的顶级水平,创下六个第一;成功发射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海丝一号”卫星,服务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推动厦大现有海洋观测能力实现了从水下、地面向天空的延伸;研制跨音速无人机“南强一号”,实现成功首飞;研发出首次在世界上实现10纳米级超薄窗口液体池芯片:打造嘉庚创新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以攻克“卡脖子”技术、落地产业化成果为己任,打造能源材料领域的科技加速器和产业发动机……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服务国家、振兴民族为己任,百年厦大怀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做顶天立地的学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践行高等教育使命,砥砺攻坚,奋斗不止,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2日 01版)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