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物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禹爱华 龙军
“谌所长:昨天我组的罗孝和同志从海南回院,说我院在海南工作人员还缺乏一些生活物资,主要是油、豆类,现特派我组张健、郭桂生二同志前来贵场请求支援,请你大力协助解决为盼!”
袁隆平手写“求助信” 光明图片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河东岸的隆平水稻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封珍贵的信件。这是袁隆平写于1975年1月31日的一封“求助信”,收信人谌海丰,是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时教过的学生。
作为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袁隆平从1964年便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为了加快杂交水稻研究速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制种技术攻关研究小组,并提出了“夏长沙、秋南宁、冬海南”的计划,想利用海南气候温和的自然条件,加快繁殖育种的过程,缩短培育周期。自那以后,研究小组不顾车马劳顿,每年都要踏上往返海南的路途。
海南的育种实验田远离城镇,生活物资非常缺乏。每次从湖南去海南,小组成员都会从家里多带一些腊肉、腊香肠。罗孝和是管伙食的会计,从老家带去的腊肉等食物,都由他小心翼翼地保管着。海南的气温高,腊肉到海南之后每天都会滴油,肉的重量就减轻了。眼看着腊肉“日渐消瘦”,他着急地向袁隆平报告:“袁老师,今天又减少了二两!”
进入1975年,正是育种紧要关头,研究小组在生活上又遇到了新的困难,食用油等物资即将断档,厨房马上就要揭不开锅了。正当大家焦头烂额时,袁隆平想到了在湖南安江农校教过的学生谌海丰,并给他发出了“求助信”。
时任湖南省常德津市涔澹农场农科所所长的谌海丰收到信后,立刻上报给农场党委。涔澹农场党委经过开会研究后,迅速调拨了油、豆类等物资,还杀了两头猪腌成腊肉交给两位同志带走。
2019年9月,隆平水稻博物馆建成开馆。2020年1月8日,谌海丰的女儿谌建云遵照父亲遗愿,将这封珍贵的“求助信”无偿捐赠给了博物馆。2020年7月,“求助信”被文物部门和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张璎说:“这封信虽然简短,却有力证明了杂交水稻科研之路的艰辛与不易,充分体现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2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