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已粲 苏雁
40多万份普法资料,两万余条法治宣传横幅标语,3000多场各类法治讲座和法律咨询活动……3月15日,江苏各地积极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普法宣传活动,提升广大群众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引导经营者诚信规范经营,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这是我们推动全民普法的一个缩影。”江苏省法宣办主任、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介绍,近年来,江苏各地各部门紧扣“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居于全国领先行列”目标定位,大力实施法律接受工程,推动全社会法治素养持续提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分类施策 推动精准普法
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法治意识,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环节。江苏各地抓住青少年“拔节孕穗期”,深入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展课堂化、互动型、体验式普法教育,做到法治教育师资配备、课程实施、经费支持、制度机制“四个落实”。
目前,江苏全省法治副校长(辅导员)配备率、校内青少年法治教育受教率均达100%,建成322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常年开展青少年学法活动周、学宪法讲宪法、健康成长情景剧大赛、中职学校模拟法庭大赛等主题活动。江苏省法宣办副主任、省司法厅副厅长周福莲告诉记者:“我们还联动宣传、教育、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联动抓好普法志愿服务,全省有15万普法志愿者走进学校开展‘法律人在行动’‘普法助力校园行’活动,形成南通崇德少年法学苑、高邮小拇指漫画创作等具有江苏特色、全国影响的一批亮点品牌。”
“主动适应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采取针对性普法措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福莲介绍,“五年来,我们着眼打造‘法润江苏’品牌,分众化开展法治宣传,抓住妇女、农民工、老年人等群体,常态化开展‘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百万家庭学法读书竞赛’‘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累计发放市民学法口袋书、农村法律知识读本等150多万册。”
文化熏陶 培育法治精神
法治文化一直是江苏法治宣传工作的亮点品牌。多年来,江苏牢牢秉承“重信守义、崇德尚法”的江苏品格,充分彰显“吴韵汉风、南秀北雄”的江苏之美,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的法治文化融合发展之路。
江苏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许建彤介绍,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特色小镇、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是江苏法治文化建设的“三驾马车”,着力构建以线连点、由点串面、点面结合的整体态势。目前,全省打造出由市到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近1.3万个,命名10个首批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品牌项目,推出省级法治文化阵地“云游馆”,形成“市县有场馆、镇街有中心、村居有站点”的规模化、系列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去年4月正式运营的苏州市宪法宣传教育馆,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为全国首个全部以宪法为布展内容,集场景复原、雕塑、平面展示、原创视频和互动等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实体场馆,并同步启用全国首个“网上宪法宣传教育馆”,数字化生动展现实体展馆内容,形成“永不打烊”法治文化阵地。开馆以来,已接待线下线上50多万人次参观学习。
依法治理 强化法治建设
“自己交通违法在先,被处罚心里很服气。”宿迁市民王阳说。他因电动车逆行被交警处罚款20元,并按要求观看交通安全警示视频、学习宣传资料、作答交通安全常识试题,最后还签了文明出行承诺书。近年来,宿迁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破解法治社会建设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以《文明宿迁20条》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小习惯、小细节,提升市民法治文明素养。
江苏在全国率先以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名义印发《江苏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确立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与法治江苏、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积极探索“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法治”的法治社会建设江苏模式。江苏还以法治乡村建设延伸基层社会治理触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杯茶、两张桌、三五村民闲散坐在一间屋中,聊聊家常、话话村务、听听政策、提提意见。
在常州市武进区岑村,最热闹的地方就属村委会一楼的“民生茶社”。武进区司法局局长薛健峰告诉记者,2018年,武进区成立了全省首个以“民主法治示范村”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武进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联合会,“民生茶社”就是该社会组织具有代表性的做法,在端茶倒水间纳民智、解民忧、聚法治。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