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我们总会惊异于土地及其之上的人民,拥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王家坝。
去年7月20日,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蓄洪。滔滔洪水中,王家坝精神再次得以印证,也被赋予新的内涵。
洪水尚未退尽时,我们就匆匆赶赴王家坝。站上田埂,如果不是树干高处的水痕还没消散,很难想象数日前这里还是汪洋一片。洪水见证了蒙洼人的自强不息,几乎听不到一句抱怨,偶尔还从田间传来阵阵欢歌。
光明日报记者丁一鸣正在采访王今桂。资料照片
蒙洼种养大户任超令我们印象深刻。蓄洪前,他在3年前投下的鱼苗已经长成了全镇“最肥最大的”。蓄洪后,所有心血都被洪水卷走,损失高达百万元。夕阳下,这个皖北汉子望着水面,只说了一句“接着干!”在蒙洼,悲壮总与希望同在。
草莓棚里,张云何灾后补种的草莓,将为他带去10多万元的收入;张配燕一针一线缝着笔袋,她的手要再快些,多给孩子挣点零食钱;杨春明计划做一个大床板,给快要回家的儿子儿媳用,从七尺一间的小破屋搬进宽敞明亮的安置房,阳光从此大大方方地照了进来。
还有王今桂,总书记到过他家,他“手舞足蹈”地回忆起总书记来到家里做客的场景,难掩激动。去年蓄洪后,王今桂的4亩芝麻地每亩得到了1300元补偿,后来补种的萝卜又卖了好价钱。春节前,“老王农庄”悄悄挂牌,他预备着新年里闹个“大动静”。
“感恩党!”说这话时,王今桂的眼里洋溢着动人的光。是党的好政策,也只有党的好政策,能帮他拔掉穷根,重拾希望。
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也在火热建设中,淮河治理即将增添新的“利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你看!桥下的油菜多美。”离开王家坝,车辆疾驶在中岗大桥上,阜南县委书记崔黎指向窗外说道。河滩被金黄铺满,似乎正向着天际无边地晕染。
我们盘算着开春后再来,看一茬茬麦苗长大,看更多村民搬离庄台住进安置房,一定还有更多令人欣喜的变化。
这个世界总在变化,然而有一些东西从未改变。王家坝,这座奉献者的丰碑,60多年来一直是这样,笔直坚挺地矗立在那里。蒙洼人,无论历经多少磨难,总是最先起身,成为这片土地最壮阔的剪影。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