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假期学生少,正好可以做一些周期较长的测试,像反常霍尔效应、各向异性磁电阻等。”临近春节,80后副教授周国伟仍在山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研究院的磁性测量室,忙碌地更换测量样品。在他使用的一台综合物性测量仪前,记者看到一个仪器使用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了这台机器的使用时间、实验内容和使用人员,而且每天24小时被排得满满当当。
除了维修保养之外,这台机器基本是全年无休。忙碌,是这群科研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大年初一早上到实验室提交数据、换样品都是常态。”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磁性分子与磁信息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小红教授介绍,“我们团队目前正致力于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和可用于下一代存储芯片的磁性随机存储器的科研攻关,瞄准的是‘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分秒都不能浪费。”
“稀土永磁”和“存储芯片”,这两个高热度的关键词背后,是世界科技前沿,是经济主战场,是国家重大需求。“对科研工作者而言,稀土永磁和存储芯片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热词,而是关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与核心器件,是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材料。”许小红告诉记者,“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全国科研工作者齐心合力、持续攻关,我们的使命就是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升我国材料科学的国际竞争力。”
许小红和团队始终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内一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正是这份“眼光高、不服输”的气质,助力团队搭建起了国内领先的磁性材料创新平台,产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通过新型重稀土晶界扩散工艺使钕铁硼磁体的矫顽力增幅超过90%,相关产品不仅可满足新能源汽车的磁钢需求,而且能够显著降低成本,目前已在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量产。
面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许小红团队攻关的一个重点是磁性随机存储器(MRAM)。“人们对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微电子器件能有更高的集成密度、更低的驱动功耗和更快的响应速度。”许小红告诉记者,“MRAM具有高密度、低功耗、抗辐射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存储器的优先解决方案。现在它的基本原理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国外的专利封锁,正是我国发展这项技术的关键时机。”
创新团队需要吸纳更多交叉学科人才参与其中,2020年刚刚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的申建雷,便是其中一员。“我来学校1个月就搭建起了自己的实验室,可以说与我博士期间的研究无缝衔接。”申建雷十分感谢许小红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之所以放弃很多东部高校的就业机会,就是因为这个平台与我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
“测试正在进行,还有论文和课题需要撰写和申请。”老家在河北的申建雷也留在学校就地过年,“‘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许老师常用这句话要求我们。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成材、成器,就要让研究工作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用扎实创新的成果服务国计民生”。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