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抗战记忆中传承民族精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抗战记忆中传承民族精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2-02 03: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青年学子说】

从抗战记忆中传承民族精神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静

  我生长于陕西汉中。抗战期间,日军不定期对汉中机场、城区和郊区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千余人死伤,房屋、财产损毁不计其数。

  从我家出门沿着牧马河堤步行15分钟,就到了南河坝公园。公园不大,却总是热闹,老人孩子各得其乐。穿过人群往里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映入眼帘,碑文刻着:“慨自卢沟桥事变以还,倭寇称兵,河山破碎,民众惨遭蹂躏,领土横被侵占,热血青年为民族自由,国家独立,起而抗战,奋勇杀敌,风起云涌,前仆后继。”读着铮铮碑文,听着身后的欢声笑语,我真正理解了“今日虽死,犹生于万世千秋也”。

  2015年夏天,我高中毕业,第一次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馆中陈列的各种史料、文物,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我数次仰起头想让眼泪流回去的时候,余光里,身边不少人正在擦拭泪水。那一刻,我才理解了“有国才有家”的真正含义。

  大二时,我看了一部纪录片《二十二》,讲述了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受害者的故事,其中李美金老人的悲惨故事让我至今难忘。十几岁的她被日本人抓去做慰安妇,“每晚都能听到姑娘们的惨叫……”抗战期间,这样的故事在中、日、韩等国的数十万女性身上发生。截至2020年4月,对日起诉的中国大陆24位“慰安妇”受害者原告均已辞世,仍无一人得到道歉与赔偿……

  有些事情虽已成为历史,但却永远不能被遗忘。

  作为中国人,我时常觉得幸运,能够生长于改革开放后日益强盛的中国;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又时常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如何从抗战记忆中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信念和目标。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我要用自己的专业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承弘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正如一部有关抗日战争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那样:“我不知道何时成功,但有些事一定要做。”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2日 06版)

[ 责编:王丽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