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福建: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福州实践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福建: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福州实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1-15 03: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阶段新理念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21年6月在福建福州举行。届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福州实践,将成为大会关注的焦点。创造性保护文化遗产的福州故事,也将登上世界的舞台。

  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举行,将成为中国向世界讲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的重要机会。1990年,习近平同志任福州市委书记之后,提出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思想与理念,并付诸实施。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建立保护机制、培养人才队伍,福州市的一大批重要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地保护。2019年6月8日,人民日报重刊了习近平同志于2002年为《福州古厝》一书所作的序言。这篇闪耀着思想光辉、哲理光芒的序言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

  “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的重要实践地,福州始终认真贯彻《〈福州古厝〉序》的重要精神,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全力做好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置身福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从闽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昙石山遗址,到沿江两岸的上下杭、烟台山等传统文化街区,再到下游的马尾船政旧址;从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明清建筑群到城郊鼓岭中外文化交流地;从寿山石、脱胎漆器等传统工艺到闽剧、漆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它们宛如一颗颗明珠,闪烁在闽都大地,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出独特光芒。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今日福州,已初步构建起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格局。今日福州,正精心准备一场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交相辉映的文化盛宴,喜盼世遗盛会的到来。

福建: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福州实践

马拉松选手跑过福州南后街。 叶义斌摄/光明图片

  应保尽保 文物有了“优先权”

  “尚书里牌坊是我们林浦人的骄傲!福泉高速公路连接线拓宽改造工程,为了原址保护牌坊,线路进行了调整,为我们林浦人留住了原汁原味的乡愁!”2021年元旦期间,福州林浦的文化志愿者林磊又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向游客讲述尚书里牌坊得到原址保护的故事。

  林磊告诉记者,正在建设中的福泉高速公路连接线拓宽改造工程,原设计一条铺道,需将林浦尚书里牌坊向东北侧迁移20米。项目提交福州“多规合一”平台会商时,市文物部门明确表示:“林浦尚书里牌坊应予以原址保护,建议调整线路。”根据文物部门的意见,工程指挥部多次进行研究,项目业主和设计单位进一步优化线路设计,最终形成新方案,对林浦尚书里牌坊实施了原址保护。

  福州市名城委主任杨勇表示,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福州已形成“文物保护优先”原则,将文物同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园林等部门的规划成果及审批数据,落实到“福州市‘多规合一’协同工作管理系统”这一共同的空间管理平台上,所有项目均需文物部门明确选址范围是否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并出具相关保护意见。

  “现在,我们每天都要登录‘多规合一’平台系统,查看城建项目涉及文物情况,并及时给出意见。”福州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介绍,2020年,福州市文物部门结合“多规合一”工作平台,对682个城建项目提出审查意见,明确所涉76处文物的具体保护要求和措施,避免了在征迁、建设过程中造成不可移动文物误拆或损坏。

  延续千年文脉、守护闽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主持工作期间,亲力亲为,推动制定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早的保护条例之一。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思想理念,近年来,福州市颁布了一系列名城保护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编制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32项专项规划,把历史和文化保护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通过强化立法、完善规划,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推进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

福建: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福州实践

孩子们走进福州三坊七巷了解油纸伞、软木画等非遗文化。  李白蕾摄/光明图片

  整体保护 文化街区展新颜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承载着城市的过去,彰显了城市特色风貌,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源源不绝的滋养。

  文物建筑是点,历史文化街区是面。以点扩面,福州市对上下杭、烟台山、苍霞、梁厝、船政文化城等历史街区内的文物建筑,进行重点保护修缮,并以此辐射带动集中成片保护,打造全方位立体保护体系。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这是位于福州三江口的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实写照。走进街区,这个“都市最美村落”已芳华初绽:梁厝河内,大鹅、鸭子正欢快戏水;省级文保单位梁氏宗祠露出了修缮后的面貌。街区项目负责人林建军告诉记者:“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分多期进行,一期37栋古建筑按照‘修旧还旧’的原则,现已基本完成修缮。”福州民俗专家梁振榕望着初具规模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欣喜地说:“儿时的梁厝回来了!”

  为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福州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梁厝便是其中之一。2020年1月22日,福州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开街,为“文化福州”擦亮了魅力底色。

福建: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福州实践

福州上下杭三捷河沿岸风光。 叶义斌摄/光明图片

  传承发展 文化遗产“活起来”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就要充分发掘其当代价值,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

  坚持“活化利用、传承弘扬”原则,福州引入文化、旅游等理念,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建筑和文物重焕生机,传承、发展城市文脉,凝聚起建设有福之州、打造幸福之城的强大精神力量。

  位于福州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筑,人文底蕴深厚。“我们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让三坊七巷不断焕发时代活力,成为闽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标本。”福州古厝集团总经理郑嘉贤说,三坊七巷依托传统节日,不间断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福州传统民俗展示、体验活动,吸引了脱胎漆器、软木画、油纸伞等民间艺术业态入驻。

  漫步坊巷,一座座古厝逐步被开辟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台以及文创产业基地,延续了古厝原有的使用功能、传承了闽都文化的血脉与精神,同时嵌入现代生活,古为今用。如今,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年接待游客量已连续多年突破1000万人次。

  福建船政是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海军的摇篮,也是中国走向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福州启动船政文化新一轮建设工作,“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列入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百年船政气息日渐浓郁。目前,福建船政遗址群已建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旅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延续离不开人与生活。茉莉吐芳、凝脂吸香,2019年6月,福州市花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以表彰其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2020年,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坊入选福建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示范点,显示了非遗技艺独特的扶贫功能。有福之州的文化遗产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

  迎接“世遗” 展现福州新风采

  日前,位于福州上下杭的罗氏绸布庄完成修复。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这里将作为福州非遗展示馆,向世界各地嘉宾展示福州非遗文化风采。

  指导罗氏绸布庄修复工作的古建筑专家陈木霖告诉记者,古厝在修复中遵循“最少干预”的原则,采用了原材料、原工艺,在古厝大木构架修复中没有用一根钉子,运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有的榫卯工艺。对于少部分残缺的木构件,在未找到历史资料之前,不添加,维持现状。陈木霖认为,残缺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信息。

  “世界遗产全球治理处于重要的十字路口,要通过举办世界遗产大会,在全社会进一步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意识,促进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对世界遗产全球治理的贡献度,向世界广泛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理念与成就,贡献中国智慧、共享中国经验。”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田学军表示。

  福州把高水平办好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作为“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内容。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说,福州作为第44届世遗大会东道主城市,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力办好盛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福建风采、福州魅力。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5日 05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