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甘肃甘南在绿色发展中消除绝对贫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甘肃甘南在绿色发展中消除绝对贫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12-03 04: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7年年底,识别贫困村309个,舟曲县、临潭县纳入省级深度贫困县。同时,甘南州整体纳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承担着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如何在绿色发展中消除绝对贫困,考验着甘南州干部群众的智慧。“十三五”期间,甘南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全州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实现4.5万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

  2015年以来,甘南州陆续启动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4.5万平方公里绿水青山大草原的目标。

  近年来,甘南州以全新的“颜值”和“气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2019年,全州旅游人次达1447万,旅游综合收入达74亿元。

  “现在,甘南已经见不到大型垃圾堆了,群众乱丢垃圾的情况也基本消失。”甘南州住建局环境整治科科长马伟告诉记者。多年在一线从事环境治理工作,他见证了甘南州城乡环境面貌的变化,特别是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相互配合,全力推行“六化七改三治”,即净化、硬化、亮化、美化、绿化、文化,改厕、改圈、改厨、改炕、改院、改房、改人,治乱弃、治乱排、治乱建,甘南州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都得到跨越式提高。“环境整治促进了群众生活习惯的改善和文明观念的树立,也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建设家园、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动力。”马伟说。

  建成16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

  “这几年,村里的巷道硬化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村容村貌整洁了,打扫自家卫生也更有动力了。家里的卫生间还安装了洗澡设施……”夏河县扎油乡文曲村村民扎西向记者说起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以来的变化。

  据扎油乡党委副书记佛青道杰介绍,文曲村历史底子薄,农户多由外地迁入,缺乏草场等生产资料,全村32户219人中,有14户82人是建档立卡户,是扎油乡典型的贫困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选点时,特别纳入文曲村,投资586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风貌改造。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佛青道杰说,村容村貌的改变,让文曲村群众找到了归属感,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通过劳务输出、发展农牧业和生态扶贫等方式,文曲村于2018年达到贫困退出标准。经估算,目前文曲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

  “十三五”期间,甘南州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603个。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办公室科长尉光耀介绍,选点布局最大限度把贫困村纳入建设范围,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助推脱贫攻坚进程;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生态体验型、特色产业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红色旅游型五大类型生态文明小康村,巩固脱贫实效,衔接乡村振兴。

  续(选)聘10907名生态护林员

  朱春光是合作市卡加曼乡新集村的生态护林员,他的工作是每天巡护林地,排查火情火险以及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林草资源的情况。

  “护林员每季度发放管护报酬2000元,一年是8000元,每年还发放生态补偿款6500元。”朱春光说,再加上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和妻子短期务工收入,家庭已实现稳定脱贫。

  “甘南是生态保护建设的重点区域,境内95%以上区域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甘南州林草局副局长杨新罡介绍,生态扶贫是适应甘南州脱贫攻坚任务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有效措施。

  截至目前,甘南州生态护林员续(选)聘总计达到10907名,占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户数的27.4%,累计兑付报酬逾3亿元,有效保护森林、湿地和沙区生态500多万亩。

  “以前,我们乡一下大雨就发洪水,现在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朱春光说,生态护林员项目实施以来,家乡的生态环境逐年好转,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得到明显遏制。

  生态扶贫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甘南州依托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和林果产业五类重点项目,向深度贫困乡、村倾斜支持,资金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共落实生态扶贫资金4亿多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的双赢目标。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3日 04版)

[ 责编:刘洋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