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扶贫印记】
帮扶有温度 脱贫有力度
讲述人: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领队 沈翔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脱贫攻坚,志智双扶。贫困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本土人才,这是我来到黔东南州之后最大的感悟。
2018年年初,在刚来挂职的两个月里,我走访了很多贫困村、乡镇中小学和卫生院。我深深地感受到,群山阻隔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和经济上的贫困,更严重的是教育、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在这里,优秀的教师、医生留不住或者根本不愿来,许多捐赠的诊疗设备或教具只能封存闲置。由于对医疗教育水平缺乏信心,当地连学生、病人都留不住。
来挂职为了什么?在这里做些什么?走了以后要留下些什么?我们提出了“黔东南所需与杭州所能相结合、产业帮扶与智力帮扶相结合、精准扶贫与示范带动相结合”的扶贫协作思路,并把本土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以台江县为起点,以人才为重心,我们在黔东南州推广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
3年来,我们坚持软硬结合,资源集聚推动成效提升。投入帮扶资金2.65亿元,实施台江县教育综合提升工程等教育医疗帮扶项目87个,建立多个网络远程课堂和远程会诊平台。
我们坚持互派交流,本土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坚持合作培养,职业教育帮扶助推脱贫;坚持智志双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开展“春风行动”,设立“山凤凰关爱基金”,鼓励贫困学子求学深造,让知识改变命运;引入“微笑明天”“杏林天使基金”等公益组织,让唇腭裂患者重启微笑,让“海马人”重塑人生脊梁……
教育有希望,脱贫就有希望;医疗有保障,脱贫就有保障!杭黔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校、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全链条教育帮扶;实现了从单一科室诊疗到多学科会诊、从州县医院到乡村卫生院的全覆盖医疗帮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医疗教育人才,贫困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东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真实改变,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帮扶的温度”!
(光明日报记者陆健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