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评论员
虽相隔千山万水,但有人躬身为桥,连接山海。虽扶贫路道阻且长,但有人矢志不渝,一心向前。
24年,不到四分之一个世纪,不过是两代人的时间,但有一群人所投身和奉献的事业,让六盘山和黄河水环护之地发生了足以改变好几代人命运的变化。他们年龄不同,职业各异,欣然共享同一个名字: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24年前,在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由此开启。24年里,一批批援宁干部坚定北上,把青春和热血留在大山深沟里,把生活的希望和梦想的火花留在贺兰山脚下,与宁夏人民一起创造了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帮扶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
24年里,他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指导原则,扛起对口帮扶宁夏扶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他们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贺兰山为他们的忠诚品格、使命意识作证,武夷山见证了他们的进取精神和顽强意志。
他们的实践,让人们得以清晰看到中国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策源并不断发展的进程和脉络,再一次呈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伟大力量。他们的书写,让这样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从此载入历史,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他们的探索,成功打造出一块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扶贫制度试验田并为扶贫精神注入丰富内涵,为国内其他地方乃至世界多地提供了鲜活而宝贵的经验。他们的协奏,让两省(区)人民之间的情谊因奋斗而更浓烈,摆脱贫困的志向因携手而更加坚定。
这段用24年写就的并将续写精彩的故事,记录的是闽宁历史,书写的又何尝不是中国故事。也因此,作为中国减贫事业的一个缩影和对“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庄严承诺的现实回应,“闽宁模式”实践给予我们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和十足勇气。
使命在召唤,梦想在延伸。当前,中国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限紧、任务急,叠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冲刺的难度系数。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和“敢拼会赢”的精神,勇担使命,驰而不息,艰苦奋斗。相信消除绝对贫困这个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第一次”,将由我们庄严写下。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1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