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6-16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听5位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讲述心声——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 王斯敏 严圣禾 光明日报通讯员 景辉

  编者按

  我国知识分子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讲奉献,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思想上主动引导、在工作上创造条件、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光明日报的殷切嘱托。在习近平总书记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贺信发表一周年之际,光明智库特邀5位不久前评出的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讲述他们投身创新发展实践、矢志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和心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并邀请学者发表见解。

  【获奖者心声】

  即使科研路上荆棘遍布,也将奋勇前行

  讲述人:冯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我从事的是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其核心问题是高效高选择性的手性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我们突破传统,原创性地发展了一类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使手性医药、农药以及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的合成更精准、更高效、更绿色、更容易,为重要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核心技术。

  自1999年开始此项研究,直到2007年成果初现,对于我和团队而言,这8年其实很艰难。这期间大量的同龄人都已经有高水平成果出来了,而我们还在不停探索。做研究是把未知变成已知,途中充满不确定性,大量努力换来的都是失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坚持还是放弃”的选择,可能再迈出一步就做成了,也可能永远无法成功。但我们坚持住了,因为大家明白,做科研不可能没有困难。虽然突破很难,但是一旦有了突破,就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引发一系列后续进展。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冯小明(左一)带领团队进行研究。光明图片

  回忆起步时的艰难,我们感到非常幸运。从国家到学校,以及很多前辈和朋友都给了我们很多理解、支持。在课题组成员和前前后后上百位参与研究的学生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研究终于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运用自主发展的手性催化剂和催化策略,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50多类重要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包括10多类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和以前无法实现的挑战性反应,其中之一被爱思唯尔出版社有机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中国化学工作者的人名反应;纠正了美国通用有机化学教材中“不能制备手性中心位于两个羰基之间光学活性β-酮酸酯”的结论。我们发展的催化剂被称为“冯氏催化剂”,现已成为商品化试剂,被国内外多个课题组和公司成功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寄予厚望。即使科研路上荆棘遍布,我们也将牢记嘱托,奋勇前行。未来我们的研究仍要坚持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和有用性,创造更多原创性成果,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改革评价体系 让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

  讲述人:薛澜(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无论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是发现科学新知还是推出创新产品,核心都在于人。创新引领发展,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尤其需要我们对创新的内在规律有更深的认识,需要营造更好的科研和创新生态环境,让研究人员和创新企业更好地发挥作用。

  尽管创新生态的水平难以用具体的指标衡量,但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中国的创新生态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方面,国家、社会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空前提高,越来越支持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中国的创新资源越来越丰富,各个渠道的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提升中国创新生态水平,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说到底,创新是运用各种知识来创造价值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只能在市场中实现。如果市场不成熟、不完善,将对创新造成不利影响。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形成了较大挑战。国际产业链面临调整,技术变革带来产业升级,很多旧产业若不能很快适应挑战,终将被淘汰。从国际来看,美国依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打压,而且不断出台新的措施,试图在科技领域“卡”我们的脖子。

  可以说,中国的科技创新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最关键的是构建新的激励机制,营造更好的创新氛围,改变原来科研领域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基础研究,研究重大问题,破解关键难题。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经历了这些年的科技高速发展、拼命追赶,我国总体学术发表已经跟美国相当,但为什么在前沿科技领域同美国等科技创新大国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越是前沿原创的问题,研究的风险越高,但我们目前的激励机制和学术文化并不鼓励学者冒风险。如果一个学者投入好几年从事某项重大研究但没有明显的产出,他(她)的职称和晋升都会有问题了。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营造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让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做更前沿更具挑战的基础研究,缩小在前沿科技领域与领先国家的差距,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坚持自主创新,敢于啃硬骨头

  讲述人:李清泉(深圳大学校长)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聚天下英才,谋复兴大业。我深切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上关心、尊重知识分子的氛围越来越浓。以我工作生活的深圳为例,近年来深圳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吸引了越来越多高端人才集聚。

  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创新环境的显著改善,让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作为精密工程测量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长期从事测绘技术、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我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创新,敢于啃硬骨头,研制了多种基础设施安全状态精密测量装备,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李清泉(中)和技术人员在讨论无人机载测量系统。光明图片

  特别是近年来,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我带领团队突破了结构形变高精度测量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制了面向基础设施结构变形测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系列装备。比如,我们研制的首台道路路面弯沉动态测量装备,能够实现全国范围道路弯沉普查测量;研制的我国首台公路隧道快速检测装备,结束了隧道纯人工检测的历史。再如,我们在国际上首创了流体驱动的地下管网快速检测胶囊,解决了城市排水管网小管径和有水状态下快速普查的难题。目前,我们的技术和装备已经服务全国32个省市等级公路和市政道路,以及高铁、机场、隧道等不同应用场景,并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我深知我们的国家要强大,就必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攻克核心的关键技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未来,我们将瞄准高速铁路轨道板脱空快速检测、大型沉箱动态变形测量、跨海大桥无人机监测等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亟须解决的世界难题,研究动态高精度测量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装备,服务我国国防建设、经济民生等重大战略需求。

  让更多人感受到舌尖上的甜蜜

  讲述人:曾嬿 (江苏苏洪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11年前,我从美国硕士毕业后到南通大学执教。两年后,我辞职与丈夫一起创办了南通地区首家生鲜连锁超市,同年成立了自己的食品企业。

  近年来,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先后与多个科研院校进行深度技术合作,聘用多名科技人员,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引进种植的新西兰黄心猕猴桃填补了江苏省内空白。经过多年用心经营,我们连续获得1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我们创办的江苏苏洪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规模优势开展连锁直营门店,将信息化、标准化、基地供应链作为支柱,确立了以科技引领水果产业链整合、以水果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曾嬿(左三)在农场指导农户。光明图片

  从2015年起,苏洪农业电商平台每天的网上订单量达10000余单。为完成每天订单出库,我开始研究自动化,设计了国内首条农业分拣流水线,给水果分级,送到装箱工人面前,再自动封箱,因此拿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我带领团队走遍大半个西部贫困地区,在大凉山丑苹果、攀枝花芒果等水果产地发展了10多家供货基地,带领江苏及周边580名大学生、产后求职的年轻妈妈们一起将西部贫困地区水果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让3000多名西部山区果农成功脱贫。

  10多年经营管理企业让我深刻感受到:谁排斥变革、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被历史淘汰。面向未来,我们会坚持“跟党一起奋斗、跟党一起创业、跟党一起圆梦”,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让更多人感受到舌尖上的甜蜜。

  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讲述人:谢晓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把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

  河北是中药资源大省。近年来,面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我带领团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中药材特色产业优势区建设,努力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石家庄西部太行山深处的井陉县洞阳坡,连翘丛生,漫山遍野。都说靠山吃山,可是要把野生连翘资源利用起来,首先得解决技术难题。为此,我带领团队开展了连翘野生抚育技术、授粉技术、产地加工技术等系统研究,建立了连翘生态栽培技术体系,推广辐射河北太行山区25万亩以上土地,形成了“不与农田抢地、不惧山高坡陡”的产业扶贫模式,上万名农民参与连翘种植采收,扶贫增收效果显著。

  在石家庄灵寿县这个山多地少的国家级贫困县,我带领团队推广培育丹杂1号、冀丹2号、冀丹3号等丹参系列新品种,指导20多家中药材种植户开展合作,在慈峪村、水泉村、陈庄等地发展丹参等药材种植53000亩,涉及160多个贫困山村,带动贫困人口2985人,人均增收1966元,并助推“灵寿丹参”获得国家地理商标认证,树起了品牌,形成了特色产业。为了服务“三农”,我带领团队深入河北涉县山区,与当地农牧局合作,经三年多试验终于攻克柴胡种植难、保苗难、控草难三大难题,建立了“柴胡玉米套种轮作技术模式”。短短五年多时间,涉县柴胡种植逾10万亩,“柴胡玉米套种轮作技术模式”较单纯种植玉米平均每亩年增收1228.6元。

  农业科学研究时间长、过程艰辛,不经数年或数十年钻研,不足以成其果、成其才。但我坚信,只要应用导向鲜明、实践定位准确,在科技创新推动下,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学术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斯敏、严圣禾 光明日报通讯员 景辉)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6日 07版)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