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战疫一代 青春不败
——新冠肺炎疫情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影响调查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廉思、黄小东、周宇香、芦垚、冯丹)
编者按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称赞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正是基于当代青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出表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于4月首次提出“战疫一代”的时代称谓,引起社会关注和热烈讨论。“战疫一代”的代际特征是什么?具有哪些鲜明的青春底色?为了深入解读它的时代内涵,课题组于2020年3~4月组织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影响调查”,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以此次战疫中参与一线工作和当地防控任务的“90后”“00后”为对象,在全国范围内发放电子问卷12433份,回收有效问卷11736份,调查梳理了疫情期间当代青年价值观演进变化,为研判中国未来10~30年主要劳动人口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提供分析基础和政策参考。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对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90后、00后而言,经历的不仅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大考,更是一段饱含人间大爱的集体记忆、一场升华家国情怀的互动仪式,这必将成为他们心理成长和思想成熟的人生标记。
此次调研覆盖在读大学生和多种职业类型,同时兼顾地域分布和参与战疫的方式,其中90后占80.4%,00后占19.6%;参与一线防控工作的占29.3%,未参与一线防控工作的占70.7%。在一线人员当中,社会运转保障力量(如快递小哥、卡车司机等)占26.3%,社区(村)工作人员占18.4%,基层干部等一线公职人员占15.6%,医护人员占14.1%,青年志愿者占9.7%,疫情相关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者占7.4%,新闻媒体工作者占5.3%,其他占3.2%。非一线人员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其中配合政府防疫工作占98.4%,坚守岗位占68.3%,志愿服务占43.6%,捐款捐物占35.2%,宣传引导占25.5%,物资运输占21.4%,爱心助学占18.4%,物资生产占15.9%,商超服务占12.8%,主动居家隔离占9.7%,其他占4.3%。从调查结果总体来看,受访对象对整个青年群体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评价较高,认为“满意”的占82.4%,其中“特别满意”的占47.8%。同时受访对象普遍对“战疫一代”的称谓表现出高度认可。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的骨架,一个社会主要由六大类关系构成:个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政府、与民族、与世界的关系,这六类关系由内而外,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圈层,即自然观、道德观、社会观、政治观、民族观和国际观。此次调查以这六种关系为切入点,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自然观
敬畏自然与环保意识相伴,生态理念深植
图为未参与到一线防控工作的青年,采用其他方式参与战疫的占比。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与环境相关的反思正在深刻融入当代青年的价值判断中。在人类历史上,诸如鼠疫、天花、霍乱、西班牙流感等几次大瘟疫都是人类定位自身发展模式的重要节点,它使人们穿梭于历史与当下之间,通过具体的反思实践来促进社会的再生产,勾勒出人类繁衍与存续的文化脉络。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势必经由青年的感觉、认知与应对的实践,日益浸入他们未来的生活。调查显示,有96.4%的青年认为“疫情使我认识到不应该食用野生动物”,有95.3%认为“疫情使我更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同样,疫情也使当代青年体会到,今天的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自然与人类共生理念的观照,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要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共同价值观,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科技进步对于人类自身的意义所在。调查显示,有96.9%的青年表示“疫情使我更加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95.5%表示“疫情使我更加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当代青年经此一“疫”,会进一步在脑海中深植保护自然的理念,担当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调查显示,有97.7%的青年认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有93.4%认为“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有92.1%认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道德观
跨代共鸣与情感直觉交织,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疫情期间,浙江省慈溪市的青年志愿者们利用一系列科普教具,以录制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假期中学习科学常识。新华社发
在道德观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是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次建构了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提供了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提炼出值得共同赞赏的对象,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代青年的交流媒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前相当程度上因电视而凝聚在一起的家庭和社会,由于人手一部手机、信息渠道的多元分化等因素而削弱。疫情期,让青年重返家庭环境和熟人社会,缩短了代际间价值观的隔阂,不同代际间发生了更多的联结,社会各个层面的价值观逐渐向核心价值观聚拢。调查显示,有90.1%的青年表示“疫情期间,我更加理解父辈们的思想观念”,有94.5%表示“疫情期间,我更加认同中华传统美德”,有91.3%同意“战疫斗争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此次战疫斗争培养了他们怀着善意和尊重去理解不同代际群体所坚守的价值准则。
对于疫区的情况,绝大多数青年不可能亲临现场,移动互联网和电视直播给他们提供了几乎与现实环境相吻合的“拟态环境”,价值观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例得以具象化,滋润着青年的心田。被称为“最美逆行者”的医生护士、“城市摆渡人”的快递小哥,一个个平凡鲜活的形象,无不闪烁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光辉,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种“情感直觉”,使他们得以用青春的视角在现实中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抽象意义。调查显示,有92.2%的青年认为“通过战疫斗争,我更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有91.4%认为“此次疫情中青年的表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90.5%表示“我愿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人生的道德和行为准则”。访谈中有青年讲到,这场灾难,让我们开始意识到很多平日里的烦恼纷争在死亡面前不值一提;也是这场灾难,让我们看到了跨越地域的温情和群体互助的真诚。疫情的发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青年中形成了深厚的现实基础和丰富的情感语境。
同时,战疫斗争也影响着当代青年看待偶像和榜样人物的态度,当被问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最为推崇的三个群体”时,一线医务人员(96.1%)、公共卫生与医学专家(90.5%)、公安民警和基层干部等坚守一线的公职人员(85.2%)位列前三。在疫情期间最为欣赏和敬佩的人当中,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排名前三。战疫过程使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榜样”和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公众偶像”完美结合,并通过科学魅力和人性共鸣,使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青年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并内化为他们自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向往。
社会观
责任担当与扶危济困同向,公共精神升华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医生为采茶工量血压、测体温、宣讲防疫知识,做好服务工作。陆一平摄/光明图片
社会观是指人们对社会的基本观点和看法,社会观一旦形成便支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社会中每个人,日常的生活突然遭遇巨大冲击,使当代青年对社会的认识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调查显示,有85.3%的青年认为“战疫英雄事迹激励了我扛起社会责任”,有84.6%认为“战疫经历使我懂得,青春应当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有82.2%认为“当个人正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让位于社会公共利益”,有80.3%表示“战疫斗争如有需要,我愿意上一线”。对于当代青年而言,责任不再是一个抽象的、遥远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感知。这种真实感知让青年的参与行为同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他们在其中获得了存在感、成就感、荣誉感乃至幸福感。
同时,当看到疫情之下求助者的需求,让青年人“想做点什么”的冲动有了更为具体的指向和对象。调查显示,有90.8%的青年表示“当危机事件发生时,我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有93.9%认同“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对弱势群体有所保护和关注”。新冠病毒的高传播性,让当代青年看到生命之间的关联和依赖,他们将整个社会视作命运共同体,每个人都是大陆相连的一部分,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当然,疫情期间,青年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复杂的情绪与焦虑:未知病毒带来的恐惧、长期隔离在家的孤独等。在此次疫情中,各有关部门及时开展引导教育,促进青年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给当代青年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调查结果也印证出其实际效果,有98.3%的青年认同“个人自由要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有96.4%认同“在公共场所,要文明礼貌、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让当代青年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对于共同体的责任,他们在挑战和磨砺中逐渐成熟,可堪大任,未来可期。
政治观
道路选择与人民理念坚定,制度自信激活
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科的青年医生付雪莹是支援湖北抗疫国家医疗队的一员,她于2月6日随其所在医院的支援湖北抗疫国家医疗队驰援湖北。新华社发
政治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新冠肺炎疫情波及每个人,让我们有机会能深入洞察当代青年对于国家制度的真实感受。
政治观可以从疫情期间青年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信任、对政府防控举措的满意度、对政府发布信息的接受程度体现出来。
在政治制度信任感方面,调查显示,有98.5%的青年赞同“战疫斗争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98.3%赞同“战疫斗争使我更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战疫斗争使当代青年对执政合法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当被问及“经过此次疫情后,您认为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应建立在?”,回答“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占比最高,为70.2%;然后依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治理绩效”占10.3%,“对国家的历史贡献与作用”占8.7%,“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占2.7%。可见,经过此次疫情,青年人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应该执政,已经超越了经济绩效等工具层面的考量,进入到价值层面的深度认同,显示出较强“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青年中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
在执政效能满意度方面,有93.7%的青年赞同“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92.1%赞同“出现危机事件时,我愿意服从政府的管理和规定”,有91.7%赞同“战疫斗争提高了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效果的认可度”,有83.2%赞同“虽然受疫情冲击严重,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访谈中很多青年表示,尽管疫情对一季度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空间较大。
在政治信息权威性方面,有80.2%的青年赞同“当官方信息和民间信息不一致时,我更倾向于官方提供的信息”,另有85.6%赞同“此次疫情政府应该尽早公开信息。”可见,相较于政治制度信任感和执政绩效满意度,当代青年对政府信息权威性认同的比例略低,且期待信息尽早公开,说明在此方面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民族观
家国情怀与传统文化相连,民族身份认同感深化
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90后”驻村工作队员韦霁琛,在疫情期间坚持给孩子上网络直播课。新华社发
疫情期间,神州大地紧张有序的救援救助、感人肺腑的人物故事,展现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与钢铁般的民族意志。
调查显示,有94.8%的青年认为“战疫斗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和强大向心力”,有98.7%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和自豪”,这种由战疫斗争生发出来的家国情怀是当代青年面对灾难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与此同时,此次疫情经历也让更多的青年认识到中华文化中守望相助、救死扶伤等优良传统的独特价值,他们开始转身回望并重新思考中华文化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意义,有92.5%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有91.9%认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构成了民族身份认同的坚实基础。
此次疫情的发生使中华民族以一个“整体形象”呈现于世界面前,当代青年对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空前增强,形成了具有凝聚性特征的共同体意识。调查显示,有93.2%的青年觉得“疫情中其他国家在批评中国的时候,我感觉就像在批评我自己”,有98.5%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中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有97.2%赞成“要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际观
开放包容与互助合作融通,大国意识觉醒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青年始终是“民相亲”的重要基础。调查显示,有97.4%的青年赞同“中国人民为抗击全球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有95.5%认同“中国在全球抗击疫情中的一系列做法,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和担当”,有90.3%认同“中国给其他国家援助医疗物资并派出医疗队,体现了一种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疫情没有国界,当代青年更加深刻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调查显示,有98.3%的青年赞同“此次疫情告诉我们,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有97.6%认同“世界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抗击疫情,而不是互相诬陷和攻击”。
疫情的全球肆虐,也在重塑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针对一些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丑化和污蔑中国的行径,当代青年也通过此次疫情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他们能够自觉领悟到所处的时代变局和自身肩负的使命。调查显示,有81.1%的青年认为“中国有必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80.5%表示“看到诋毁中国的言论,我会站出来为国家辩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他们不慌乱不惶恐,在理性平和中表达出积极作为的姿态。可以预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将在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和平发展,加强合作共赢,推进世界文明进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