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朱昌俊(媒体评论员)
2020年“五一”假期可连休5天,这是最近几年来的首次。中国旅游研究院披露,今年清明假期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4325.4万人次,有机构报告据此预计,“五一”出游人数将达到清明的2倍以上,出现今年首个真正的旅游小高峰。不过,一边是仍不可大意的疫情防控,一边是日增的社会出游意愿和景区经营压力,两者如何平衡成为新的考验。
“五一”假期,时间更长,社会的出游意愿也将进一步释放,如何确保游玩和防控两不误,确实是必须直面的问题。此前不少游客建议景区采取网络预约模式,既避免现场排队购票的拥挤,增加疫情风险,也能让游客有更好的游览体验。这方面其实已有不少地方在实践,如近日,杭州千岛湖成为全国首个“无接触”数字景区试点。通过该系统,线上预约、健康码与小程序购票、二维码验票等都可“一网打通”,从而有效降低因游客聚集带来的疫情风险。
其实,“无接触”数字景区作为此次疫情“倒逼”出来的一次运营创新,只是疫情出现后数字化创新的一个缩影。众所周知,在前期疫情防控“最吃劲”之时,不少居民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建立在诸如外卖电商平台、在线问诊、远程教育、健康码、线上会议等一系列数字化服务之上。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数字化服务的创新和应用活力,降低了疫情对于社会正常运转带来的影响,也是中国社会合力抗疫的一种比较优势所在。
更重要的是,疫情后这些数字化服务的探索和围绕其展开的基础设施建设,仍会继续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它不仅体现在生活方面,也嵌入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事实上,很多新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一开始的应用场景比较有限,民众的接受也需要过程,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则在客观上加速了这一进程。比如,数亿人同时在线点外卖、问诊、学习、办公,这不仅是对创新应用的集中展示和检验的过程,也是数字技术拓展应用场景的机遇。而疫情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短时暴发的“极端场景”,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也是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
为更好落实疫情防控,多地在疫情期间均加速推动城市治理升级,将更多市民服务搬上手机,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在近期的某手机办事全国排行榜上,杭州、上海、南昌等城市名列前茅。其中,健康码、公积金查询、交通违章查询成为最热门的功能。可以预期,未来这样的线上公共服务,将逐步常态化。这也在客观上加快了“放管服”改革的进度。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而疫情带来的挑战,为数字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依靠数字化服务和治理来抗疫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社会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升的过程。从长远看,这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都将产生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新基建”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从数字化生活平台、数字市民中心,再到数字景区、数字化治理,疫情“倒逼”出来的创新和对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其影响绝不止于疫情期间。这些基础、经验、投入乃至对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改变,都将为民众生活的便利和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进步积蓄更多的基础力量。这或许也是现代意义上,人类从“灾难”中获得进步的一种微观体现。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