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环保笔谈】
光明日报记者 周梦爽
坚守无人孤岛、住在简易板房、没有电扇空调、两周离岛洗一次澡……近日,一则临时岗位的招募启事走红网络,疫情之下,不过几天就有数百名来自各行各业的网友踊跃报名。原来,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它却被誉为“最有诗意”的临时岗位,入选者将有幸与极度濒危的珍稀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相伴数月,成为一名海鸟监测员。
由于极为罕见、踪迹神秘,曾一度销声匿迹63年的中华凤头燕鸥被称为“神话之鸟”。目前,中华凤头燕鸥的全球种群数量仅为100余只,其中80%的成鸟都在浙江象山的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衍后代,亟须加强科学监测保护。这一临时岗位的招募令来自浙江省自然博物院。自2017年开始,该博物院与保护区每年都向社会招聘临时海鸟监测员,旨在在春夏两季监测保护区内燕鸥群到达、求偶、产卵、孵蛋、育雏和离岛的全过程,为人类了解和呵护这一神秘物种留下宝贵的一手资料。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野生动物保护成为热点话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非法野味市场被迅速打击关闭,相关违法犯罪分子相继落网;20年未变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即将更新,保护的标尺愈加清晰;《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工作启动在即,不少漏洞和短板将被填补;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与此同时,也有少数人将野生动物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建议对蝙蝠、穿山甲甚至刺猬等疑似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的野生动物进行生态灭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诚然,人类遭遇的诸多传染病中,绝大部分的传染源都来自野生动物。但我们必须明白:野生动物并没有错,是人类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错了,是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相处方式错了。
一方面,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原本有限。蝙蝠、果子狸等虽是多种病毒的天然或中间宿主,但在自然界中,野生动物生性警觉,并无意与人类亲密接触,不会主动向人类传染疾病。即便是在生物多样性本身较好的山区,它们也过着和人类“相邻却不必相逢”的生活,直到入侵者和盗猎者打破了它们宁静的生活。
另一方面,不同野生动物之间的接触原本有限。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生态位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许多野生动物之间并没有直接接触的机会;部分独居动物即时和同类接触也非常有限。但在野味市场中,大量野生动物共处一室,为病毒的传染和变异提供了温床。随着非法交易的肆虐,病毒最终危及人类自身。
继SARS病毒之后,由于滥食野味而引起的致命病毒再次侵袭人类。在这一背景下,全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正在悄然觉醒,“最有诗意”的临时岗位也由此格外打动人心。它让许多人意识到,原来,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相处还可以如此安静温柔——隐藏在小木屋中,用不打扰的方式保护世界最濒危的鸟类。
历史不止一次告诫我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独善其身。靠消灭宿主来消灭病毒,靠消灭单一物种来解决生态问题,只能是饮鸩止渴。20世纪80年代以来,草原退化曾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问题,当时,许多人将其归罪于啃食草叶草根、善于挖掘打洞的高原鼠兔。后来,人类开始扑杀高原鼠兔,导致香鼬、藏狐等野生动物失去了食物来源,生物链断裂,最终草原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所幸今天学界已经认识到,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造成了草原退化,鼠兔不是造成草原退化的“害兽”。
今天,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保护好人类自身的健康,就必须维护好健康的生态系统,维护好健康的生物多样性。有关部门在禁绝野味、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也应当积极搭建平台,为公众创造更多认知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机会。
用守望中华凤头燕鸥的态度去尊重每一种野生动物,才能不让大自然的报复再次上演。可见,人与野生动物最好的相处方式是:不打扰,却始终关心。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4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