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 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 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3-10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的重要性。2月3日,他在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2月10日,他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重申,要把“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2月26日,他在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群众心理疏导”。3月2日,他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再次强调,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 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

  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一处医学集中隔离观察点的监控室内,心理疏导工作者(左)通过电话与留观人员交流。 新华社发

  此次疫情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精神状态。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一场与新冠病毒斗争的“病毒防御战”,也是一场与不良心理和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因此,除了“硬核”的医疗防护,“柔性”的心理防护同样必不可少。经验证明,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时,如果不及时对社会进行心理疏导,当不良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严重的则会造成较大范围的恐慌、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服务等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构筑防疫抗疫的心理防线,其实就是为人们戴上“心灵口罩”,有助于帮助人们消除不良情绪,预防、减轻、控制疫情所导致的心理伤害,同时减缓疫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促进社会稳定。因此,心理防御战不仅仅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环节和科学战“疫”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衡量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否赢得彻底的重要标准之一。

  1.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离不开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

  在疫情暴发时期,心理干预和疏导应重点关注确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上述人群的家属、同事、朋友,以及参加战“疫”的后方救援者,包括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由于病毒的隐蔽性、影响范围的广泛性、信息真假难辨等原因,社会公众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恐慌等心理问题。因此,除了上述重点人群外,还应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措施。比如,对于对疫情发展趋势存在认知偏差、产生恐慌心理的人,应引导他们客观、冷静、理性地分析疫情发展态势,增加安全感和战胜疫情的信心;对于因不了解疫情防控政策、封城或隔离措施而产生抵触心理和过激行为的人,应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并积极配合、支持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对于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孕产妇等特殊群体也应关怀到位,包括生活和防疫物资的供应、疫情信息和健康知识的普及、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等,可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定点帮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比如,湖北省根据不同服务对象,按照服务功能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了针对医务人员和病患者、特殊群体、社会群体等三大类人群的心理服务热线,对他们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权威心理援助服务。

  随着疫情的持续,封城、封闭、居家隔离时间的增加,再加上缺少运动、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因素,不少隔离在家、生活不便的居民情绪由疫情之初的不安、恐慌向疑虑、焦躁、抑郁转变。身体创伤相对比较容易恢复,但心理的创伤往往需要随着时间、环境、心态的变化慢慢修复。随着全国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态势,绝大部分人的生产生活将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疫情带来的心理阴影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据心理健康专家的预判,公众普遍的焦虑会持续到疫情结束后三个月左右。因此,越是到疫情后期,对社会公众的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心理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2.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离不开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为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及时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明确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提出心理危机干预应当在“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同时要求各地组建以精神科医生为主的心理救援医疗队,以接受过心理热线培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有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志愿者为主的心理援助热线队伍。2月初,国家接连发布了《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的通知》。随后,全国多地开通了24小时疫情心理援助热线。

  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当前的心理援助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两种渠道进行。尽管不是面对面的心理服务,电话、网络心理援助服务一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资质要求,目的就是以专业的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科学化、规范化服务。比如,1月27日正式投入使用、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发起的疫情心理支持热线,其心理支持团队由200余名心理咨询师组成,他们全部经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严格筛选并在热线开通前接受了专业伦理培训,而且,在接线期间要持续接受包括危机处理和干预、医学常识与法律、快速调节情绪的方法、常见来访者问题及应答等相关线上专业培训。2月15日上线的湖北省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是本着“科学规范、权威专业”的原则,集结湖北省内权威心理援助热线资源和千余名心理专家学者组成的服务团队。

  3.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政法委等 十部门启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目前,全国各地逐步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心理疏导和服务机制,努力为公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比如,在北京,除了专业的免费心理服务热线,还形成了由党政部门、单位团体、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志愿团队等多元主体协同的心理服务机制。针对此次疫情,北京市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控指南》,引导公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政府及时发布最新、最全、最真、最权威的信息,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同时加大对造谣传谣的打击力度和震慑力度,净化舆论环境,消除公众疑虑;北京12345市民热线针对疫情期间的多元诉求,开通了“卫生健康专家咨询”专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助力群防群控;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志愿者编写了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咨询的操作规范与心理指导手册,对热线接听志愿者予以规范和支持;不少高校利用师资力量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如北京林业大学推出了“公共事件心理健康15讲”系列微课,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心理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一些单位为了消除职工因返岗、复工、复产而产生的“出门恐惧症”,建立轮流值班、信息通报、提供防护物资等制度、组织、后勤保障,同时对职工加强思想关怀教育;很多社区建立了疫情防控志愿者心理疏导组,充分发挥了社区在疫情“联防联控第一线”的作用。

  数以万计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活跃在一线,有的在社区承担起防疫知识普及、心理疏导、文明劝导等工作,有的在网络上积极开展科普宣传、防疫辟谣工作,有的在交通枢纽参与秩序维护、外语翻译等工作,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公众建起了“心理防护”的坚实围墙。

  4.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离不开个人层面的心理防护和自我调适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要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病毒战”和“心理战”,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作为个人,首先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不偏听偏信、不信谣传谣、不松懈怠慢、不盲从跟风,以理性平和乐观的心态看待疫情;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践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比如通过阅读、适当的娱乐活动、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通过与家人、朋友通话、视频聊天等缓解孤独情绪,并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助和关怀他人。疫情防控持续时间越长、心理压力积压时间越长,越要做好自我防护和心理调适。如果自我调节仍然不能缓解心理压力,则要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以尽快恢复正常状态。一个个健康的个人必将凝聚起疫情防控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加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力。

  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信任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疫情防控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阻击战。当前,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慎终如始地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既不能降低对疫情的警惕性,也不能降低防控要求。要坚定信心,相信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相信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相信我们党一定能够带领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相信在战胜这场疫情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建立起更为健全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健康的精神基石和心理基础。

  (执笔:孙照红)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0日 06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