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这座城市不会失去梦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这座城市不会失去梦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2-21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武汉闯关”系列报道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这就是知识带来的从容和气场。”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不慌不忙,有精神追求。”

  …………

  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尚未散去,一位“清流读书哥”的镇定从容,让战“疫”中的人们感受到了平和的力量。手捧书卷,心无旁骛地阅读;戴着口罩,淡定自若地思考。在武汉方舱医院里读书的年轻人走红网络,他所阅读书籍的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社交网站转发了相关新闻,人们不禁慨叹:“从一个人身上看到了一座城的希望。”

  当病毒汹涌袭来,当武汉的人们不能去往远方,还有许多人像这位年轻人一样,不忘生活的诗意,追求心中的梦想。他们或捧起书卷,平息内心的纷乱;或紧张备考,任凭窗外雨打风吹;或坚持写作,记录时代的爱与温暖。

  此时,知识是一把战胜恐惧的钥匙,读书是一剂疗愈心灵的良药。丰盈的内心,不会因“封城”而干涸,却会迸发出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

  平复心绪:“对未来生活更有信心”

  抬头看看久违的蓝天,郭刚勇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这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出院。

  走出方舱医院前,他把床头的几本书收拾好,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图书角的书架上,还不忘给身边的书友推荐读物:“这两本书不错,你可以看看。”

  此时的郭刚勇,乐观阳光,但他坦言:“刚来方舱医院时,对环境有些陌生,加上对病情不太了解,感到有些焦虑。”

  “你怎么疏解情绪呢?”记者问。

  “首先是医护人员对患者很有耐心,照顾得也很周到,我的心情就慢慢平复下来了。”郭刚勇说,“而且看书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书的内容吸引了我,注意力也不再集中在病情上,这样有利于自己恢复。”

  如今,已经出院的郭刚勇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回馈社会。他告诉记者,他已经主动报名捐献血浆,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在方舱医院,病友文武平是郭刚勇认识不久的书友。文武平不是武汉人。春节前,一家人陪着即将高考的孩子在武汉学习文化课。“现在我们分在三个地方,妻子已经治愈出院了,孩子正在酒店隔离,而我在方舱医院。”

  “以前,我会对孩子提出较多的要求,比如考什么样的大学,要考出好成绩。但是经历这件事情后,只希望女儿能健健康康成长就好。”在方舱医院读书的日子,文武平有了更多思考。

  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女儿小文,虽然少了来自爸妈的督促,但她的生活更自律了,早读、学习、唱歌,从容不迫。意外的波折促使小文开始思考人生:“这两天我想了很多,一家三口一起战胜病魔,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感,尽管爸爸一再说不要有压力,我反而更要加倍努力。疫情过后,我们对未来生活更有信心,我的梦想是考上武汉大学。”

  与病魔搏斗的苦难历程,意外地让这个小家,感受到彼此之间更厚重的爱。

  疗愈心灵:“我依旧爱这座城市”

  “每天频繁刷公号上的疫情信息,每天看着疫情地图上的颜色越来越深,都会莫名失落。”今年春节留在学校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李爽(化名),经历了快一周的坏情绪。但她很快认识到,让自己充实起来是对抗坏情绪切实可行的方法。

  于是,这位准备报考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大三学生,不仅制订了严格的周计划、日计划,紧张备考;还利用网上的免费资源看了十多本课外书。

  “一步一步走,把握好节奏。”虽然学习进度比设想的要落后一些,李爽并不感到慌张,阳光好的时候,她会搬着椅子坐在走廊尽头,晒晒太阳,看看书。

  同在武汉读书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生刘燕,也因为疫情原因被封闭在宿舍里20多天。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习新技能、新理论,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以更光彩的状态出现在大家面前。”刘燕说,“此时的我们被联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每个人的行为不仅关涉自己,也影响他人,影响整个社会,国家在努力,医务人员在努力,大家都在努力,我们要共同战胜疫情。”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在武汉求学的日子里,刘燕深切感受到了武汉的干劲和踏实,也热爱这座拥有香醇热干面、浪漫樱花和东湖美景的城市。“此次疫情给武汉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作为一个在这里生活了七年的学子,我想说,我依旧爱着这座城市。如果可以,我希望能留在这座端庄而活跃的城市。”

  观照现实:“构建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

  “越是国难之时,越应该重拾对文学的信仰。”2月14日,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韩晗在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中这样写道,“对时代的敬畏,应是新闻专业学生从中国现代文学中所吸收到最宝贵的养分。”

  微信中带着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写疫情观察笔记,翻译《扬子江纪行》定稿……韩晗的这个寒假一点不轻松。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一学生,他作为老师,“首先要给他们解惑,学生只靠自己搜索出的东西很可能有问题甚至连常识都错,而他们不一定有鉴别能力,很容易被误导”。

  “我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电子书,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式。”韩晗告诉记者,他希望学生“可以从阅读当中获得信心并健全人格”。

  作为一名文化研究的学者,韩晗也在思考:“无论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关心他人与构建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等等,我们的祖先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韩晗与历史文化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想到了一起。

  “新冠肺炎肆虐武汉、湖北、全国乃至外域,令吾辈对生态问题的重要性、严峻性平添切肤感受。”冯天瑜先生宅在家里,围绕生态问题,翻阅中外相关篇什——《老子》《墨子》《周易》《荀子》《周礼》《礼记》《正蒙》《西铭》及《地球袓国》《敬畏生命》《罗马俱乐部决断力》《只有一个地球》《转折点》。

  他以之观照现实,心绪万端:“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对此当念兹在兹。”

  疫情的阴霾尚未散去,而我们的生活仍在继续。热气腾腾的生活没有因宅在家里而失去味道,富足丰饶的精神世界更不会因足不出户而失去方向。

  疫情的阴霾尚未散去,而我们的生活仍在继续。方舱医院里,读书的人多了,跳舞的人也多了。微信群里,求救的信息少了,讨论吃点什么的信息多了。据当地媒体报道,这几天武汉120急救专线的呼入量已从最高时的12000人次降到3000人次左右,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也大幅减少。

  是的,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武汉,即使在这个冬天里,也没有失去梦想。

  (光明日报武汉2月20日电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蔡闯、柴如瑾、章正、李盛明、晋浩天、张锐、王斯敏、刘坤、安胜蓝、卢璐、姜奕名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1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