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济 兼(媒体评论员)
疫情防控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斗争,也是对社会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疫情溯源和监测。要稳定居民消费,发展网络消费,扩大健康类消费。进一步发挥好我国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方面的优势,是夺取疫情防控斗争全面胜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时在线”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1.2%。而17年前非典疫情发生时,我国网民数量仅为5910万。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大面积普及,各类社交、电商、娱乐应用软件广泛运用,加速实现了线上线下深度结合的生活方式。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更加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为信息公开、疫情监测、民生保障创造有利条件,为探索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积累经验。
用好互联网、大数据,能有效促进信息透明。重大疫情面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压减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空间,更好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及时发布确诊、疑似、治愈和病亡人员数据,一些互联网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技术优势,推出“实时疫情动态”“疫情地图”“同乘患者查询系统”“发热门诊地图”等产品,同步普及科学防护知识,有效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有效引导群众理性看待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用好互联网、大数据,能有效助力疫情监测。控制源头、切断传播途径,是传染病防控的治本之策。疫情发生在春节返乡、节后复工等人口大流动节点,给疫情防控带来严峻考验。如何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两大环节,尽最大可能切断传染源,需要扎实做好人员状态监测,尽最大可能控制疫情波及范围。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这个信息化工具,能够建立全国统一、全面覆盖的监测预警系统,方便政府部门和居民个体掌握疫情传播的实时情况。日前,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开发推出的“密切接触者测量仪”(公众版),就是一例很好的示范。
用好互联网、大数据,能有效服务民生保障。民以食为天,疫情面前更是如此。柴米油盐、水电气暖,全力做好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才能为疫情防控打下坚实基础。运用线上方式做好物资采购、远程办公,是有效化解疫情对人们生活工作影响的有效手段。一段时间以来,政务、医疗、教育等行业疫情服务网上应用、用户数量迅速增长,有力配合了居家隔离等应急举措。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网络教育等互联网应用,在特殊时期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文化消费需求。信息化是社会物质文明的生动体现,信息化参与疫情防控实践,必将促成社会应急管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升级发展。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7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