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嘉果佛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嘉果佛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1-17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知味斋】

  作者:李俏红

  作为一种果实,佛手的形状是相当奇怪的,一般的果实总是圆形或长形,佛手却长出了弯曲细长的果瓣,形状跟手指非常相像。我第一次看见佛手这种果子时,心中很是惊叹,觉得古人取名真的是太形象了。那果实酷似观音菩萨的兰花指,每一只都有不同的形状,仿佛可以指点迷津。

  佛手与柑橘、柚子同属于一个家族,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有着共同的遗传基因。这个家族有一个不常听说的名字,叫“枸橼”。虽说是同一个“祖宗”,但佛手的长相和体形与柑橘、柚子比起来大相径庭,完全不像“一家人”。柑橘、柚子都是圆墩墩的,而佛手则全然不同。

  第一次全面了解佛手,是因为金华市园林花卉技术研究所所长施学武写了一本有关金华佛手的书,名叫《金华奇葩——佛手》,那日特意拿了过来送我。书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林业大学名花研究室的陈俊愉教授写的序,序的题目叫《金华的“手”和“足”》。我觉得挺有意思,“手”自然是指佛手,“足”当然是指火腿了。他认为在众多的特产中,佛手和火腿是金华公认的两大当家产品,是久负盛名的两颗明珠。通过该书,我了解到,佛手是由原产印度的原种枸橼在中华久经栽培产生变异而来的奇特品种。它源于在华的千百年栽培,被称为“果中之珍品,世上之奇卉”,更是“世界枸橼品种中最富特色的一个”。

  据史料记载,佛手栽培始于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金华佛手栽培繁盛期始于明末清初。《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佛手柑,邑西吴罗店等望而却步为仙洞水所经,柑性宜之,其透指有长至尺余者,色香亦大胜闽产。”说明当时金华的佛手种植已经超过了福建。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仰慕金华佛手的芳香,来金华北山脚下观赏佛手,高兴之余诗兴大发,欣然挥笔写下一副对联,“沁入诗脾清流环抱,香分佛果曲径通幽”。

  佛手虽然比不上玫瑰、牡丹艳丽,却以其澄明的色泽、清冽的香气,加上别致的造型,成为案头清供的绝佳物品。

  汪曾祺在小说《鉴赏家》里写卖果子的叶三——“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本草纲目》言:“佛手,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探春房中摆设时,写探春素喜阔朗,“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曹雪芹将佛手与北宋书法家米芾、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同列,可见在他眼中,佛手是一种高雅的观赏果品。

  《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中,芸娘备小酌,与沈复一起在月下畅饮,并联句以遣怀。其中就有“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之句,芸娘将佛手比为香中之君子,可见她对佛手的喜爱之情。

  明代诗人多炡曾写有一首咏佛手的诗,名叫《咏宗良兄斋头佛手柑》。诗是这样的:“春雨空花散,秋霜硕果低。牵枝出纤素,隔叶卷柔荑。指竖禅师悟,拳开法嗣迷。疑将洒甘露,似欲揽伽梨。色现黄金界,香分肉麝脐。愿从灵运后,接引证菩提。”其把佛手的特征写得淋漓尽致,读来有形有色,香气亦沁人心脾。

  佛手除了观赏价值,还有美好的寓意。“佛手”与“福寿”谐音,人们把两者联系起来,于是佛手就与石榴、百合一样,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中国绘画与雕刻中,佛手成为广泛使用的传统吉祥图案。早在明代,佛手纹饰就出现在细路青花瓷上。到了清代,佛手纹广泛出现在宫廷用瓷上,并延伸到宫廷字画、服饰、石雕、木雕、铜墨盒等物件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清雍正年间的《十二美人图之裘装对镜》中,美人身后的果盘里就盛有佛手。

  “果实金黄香浓郁,多福多寿两相宜。”在民间,老百姓喜欢讨好意头,他们将玉石雕刻成佛手,用以佩带;将佛手雕刻在窗花、柜子上作为装饰,日日陪伴;把佛手剪成漂亮的花样,用来做鞋面……佛手文化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以更多的情趣。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7日 16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