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云南怒江州:雪山碧水映新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云南怒江州:雪山碧水映新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1-09 03: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年末岁初,怒江大峡谷依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江水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蜿蜒流转,沿江边美丽公路北上,能看到一个个黄墙蓝顶、楼房林立的异地搬迁扶贫新村寨。

  云南“十三五”贫困人口搬迁达99.6万人,占全国搬迁总规模的10%,居全国第三位,其中2019年年度搬迁贫困人口数位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怒江州有近10万贫困人口需要搬迁,让这些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云南最终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战。

  友向福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依陆底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民,2019年2月全家从高山上的老村子搬到怒江边的安置点。他对记者说:“以前我家在山上住的是篾笆房,现在搬来这里住上了有3室的新楼房,免费入住。”

  “你们搬来这里有什么收入来源呢?”记者问。

  “珠海的企业在这里建了棒球车间,让我们做棒球,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了。”友向福开心地说。

  据依陆底扶贫搬迁安置点管委会主任范红军介绍,这里共有666套新房,2019年年初安置了建档立卡贫困户661户2350人,他们来自石月亮乡和马吉乡的15个村寨,以人均20平方米的标准免费入住,入住率100%。为了让安置群众在新家园有收入、安心住,福贡县不仅组织安置群众外出务工,还引进一家珠海企业在全县5个扶贫搬迁安置点兴建了棒球加工车间,引进一家四川企业兴建竹编扶贫车间,通过本地民族服装合作社兴建民族服装加工车间,为异地搬迁扶贫的群众提供了一批批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怒江边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指挥田安置点有319户1204名怒族群众,于2018年年底搬迁入住,这里不仅有棒球加工车间,还有民族用品合作社的两个机器加工车间和1个手工车间。10多位怒族妇女正在手工车间缝制傈僳族服装的配饰。车间负责人恒早堆告诉记者:“车间工人都是安置点的群众,一个月每人可收入1500元。”

  让搬迁群众能就业增收,还要让来到新家园的孩子有学上。记者在福贡县规模较大的扶贫搬迁安置点,都看到有新建的幼儿园。依陆底安置点新建的石月亮乡中心幼儿园,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幼儿园,良好的设施吸引了许多附近城乡的幼儿来上学。在怒江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在广东珠海市对口帮扶下,建成配套设施完备、可容纳720人的格力小学和幼儿园,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模式,把珠海的优秀教师请进来、把当地的教师和学生送出去。

  在许多易地扶贫安置点,搬迁群众需要买菜。为解群众之忧,指挥田安置点作了新探索。记者在安置点一栋栋新楼房附近,看到利用空闲土地新开发的大片空地,被切分成一块块20平方米的菜地,已经长出绿油油的青菜。据沙瓦村党总支书记斯春梅介绍,安置点成立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微菜园15亩,分为340块,种上蔬菜后分配给搬迁群众使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安置点农户”模式经营微菜园,解决搬迁户蔬菜供需矛盾,降低了生活成本。斯春梅告诉记者:“最近打工回来过年的人多了,每天都有人来领用菜地,现在已经领了100多块菜地。人口多的家庭可以领两块菜地,大家都很高兴,因为不用再花钱去乡里的农贸市场买菜了,在新家也可以自己种菜吃了!”

  维拉坝贫安置点则为搬迁群众拓宽就业渠道,因地制宜组建了核桃加工扶贫车间,引进深圳一家电子公司合作组建数据线加工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245个就业岗位,同时在安置点周边建设了1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和200亩杧果种植基地,解决了搬迁群众零星就近就地务工问题,今年已实现收入人均1600元。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怒江州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和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的95859人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建设75个集中安置点。至去年底,63003人已分房,其余18306人将于今年春节前完成分房并陆续搬迁入住。为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稳得住、能致富,怒江州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目前,全州已建成以草果为代表的香料产业基地130万亩,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目前已引入6家企业;共建成安置点扶贫车间30个,解决就近就业816人;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业35923人,实现户均1.42人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真正成为怒江州促进贫困人口减贫的有效途径。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9日 01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