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田园绽放精气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田园绽放精气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1-07 05: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江苏徐州贾汪区紧贴群众需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更凝聚起乡村之魂,一个更加朝气蓬勃、祥和幸福的新农村扑面而来——

田园绽放精气神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陆金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当前,全国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

  隆冬时节,记者深度走访了江苏徐州贾汪区。作为全国50个试点县(市、区)、江苏7家试点单位之一,该地紧贴群众需求,以文明育时代新人、扬时代新风,一个更加朝气蓬勃、祥和幸福的新农村正扑面而来。

  接地气冒热气才能聚人气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阵地缺失、人心涣散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桎梏。

  在贾汪区委书记张克看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首先要把人气聚起来。“乡村是舞台,群众是主角,只有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才能真正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凝聚一心。”

  “妈,对不起,不该赶您走,原谅我,妈……”当悔改的儿媳妇对着婆婆大声忏悔的时候,情景剧《婆婆也是妈》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拉上帷幕,台下的群众已经热泪盈眶。这是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讲+演+问”村居行演出活动现场的一幕,一位大娘边擦眼泪边感叹:“这节目演得好,说到心窝里了。”

  贾汪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思英介绍,长期以来,农村文艺资源并不少,但苦于没有平台,影响力较弱。如今通过重新统筹与整合,这些沉睡的资源被重新唤醒,成为新时代新思想宣传队的主力军。节目内容大多为百姓自我创作,说身边事,讲乡村情,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洗礼。

  宣传思想与当地特色曲艺相融合,尤其受到群众喜爱。比如徐州琴书,这项当地农闲时的自娱活动,曾经“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都哼哼”,如今唱起了时代新风。在《庄户人说唱中国之治好》表演中,只见主唱李兆侠右手敲扬琴,左手打快板,边弹边唱,旁边演员,一人拉坠琴、一人敲瓷碟、一人摇撞铃。时而宛转时而高亢的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接地气、冒热气,才能聚人气。如今,贾汪精心评选出的280多名草根文艺志愿者,50多位“百姓名嘴”活跃在田间地头、礼堂广场。同时,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一抓手,整合各类阵地资源,村民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

  “从前感觉政府就是个衙门,不敢去,现在实践所建好了,连大门都没有,每天都想来。”大吴街道一位正在下棋的大爷乐呵呵地说。

  贴近群众才能引导群众

  “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和引领群众”,是贾汪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核心理念。

  “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到底是什么,后来慢慢发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是要去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紫庄镇岐山村支书杨永,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岐山村,有一个由26名残疾人组成的“残疾人之家”,过去,他们整日愁眉不展,到处反映问题。后来村里专门组织了志愿服务队,帮助他们网上接单、组装工艺品,实现了生活上的自足。如今,他们不仅不再到处抱怨,还主动做起了志愿者,给村里困难户捐款捐物,帮助老年人义务理发。

  贾汪区文明办副主任徐立海介绍,贾汪的志愿服务不仅是民间力量的自发行为,更是主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如今,所有可以下沉到群众中的行政资源已被固化为志愿服务项目,各自还明确了责任单位和服务方式。

  打开贾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挥平台,全区所有的志愿服务一目了然。志愿服务到底搞了没有?老百姓点的单完成了没有?严格的审查与考核,让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开展有了制度保障。市卫生体系的400多位志愿者,以6人为一组,常年活跃在乡村,兑现了“全区134个村一年不少于三次会诊”的承诺。

  “大娘,您的腿好点了吗?”宗庄村妇女主任吴秀云每天都要敲开村里空巢和独居老人家的门,问候一声。像她这样被亲切称为“敲门大姐”的志愿者,已经越来越多。

  这源自马庄创新的“十必连”工作法,“社区谁家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谁家有矛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我们会第一时间知道。”大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姜洁说。

  针对农村人才不足这一老大难问题,贾汪一方面不断激活各类志愿力量集聚农村服务,一方面在人员队伍、机制运行、激励保障等方面深入探索,在所有的村、社区分别配备专兼职联络员,并将做得好的村级联络员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让人才在基层沉下来、留得住。

  如今,以群众互助服务为主,农村党员志愿力量、社会组织志愿力量、行政资源志愿力量为主体的4支志愿服务队伍,共186个志愿服务大队、958个志愿服务小分队,正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阵地,将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贾汪,这片曾经的采煤塌陷地正日益成为文明的沃土。

  精神富足才能乐享文明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怎么发展,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这才是最本质的。

  的确,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让农民“过得有尊严,活得有面子”,以文明重塑乡村之魂。

  来到潘安湖街道真旺村,路两侧的石磙、磨盘、水缸等老物件看起来格外亲切。冬日暖阳中,一位年事已高的大爷正安静地坐在门口晒太阳,地上趴着只懒洋洋的小狗,整个村庄充满了浓浓的乡村情趣。

  不远处的马庄香包大院,做香包的大姨们正在飞快地穿针走线,这个劳动对她们来说不仅意味着每个月多了两三千元的收入,更让她们找到了自身价值的存在感。

  “身子别歪,嗓门再高些”。来到汴塘镇孟省村,村民李兰正在指导几位农妇唱歌。这位因歌声而远近闻名的农家妇女,因家里种有大面积的菜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菜花姐”。

  虽然从小酷爱唱歌,但洗衣、做饭、带孩子等烦琐的事务把她的生活塞得满满的,哪还有什么梦想可言?如今,在村里大力扶持下,李兰成立了“菜花姐”工作室,领着30多名愿意参与文艺志愿服务的姐妹们唱歌、跳舞,业余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过去没有这个平台,也不好意思唱,怕人笑话。现在不怕了。哈哈!”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更激发了人们向德向善的力量,凝聚起乡村之魂。

  当前,贾汪在全区推广马庄经验“八个一”,开通新农村大喇叭,每月举行升旗仪式,成立百姓合唱团,举办村民自己的春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切也都在悄然而变。

  如今,大吴街道小吴村形成这样一个习俗,每年的大年初一,村里的喇叭一喊,全村的人都聚集在小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门前。他们围在一起相互问候、聊天叙旧,在村两委班子的引导下共同拍摄小吴村的全家福。

  “让大家来到站里就有家的感觉。”小吴村党总支书记李季说。去年春节,村里一位已经五年卧病在床的92岁老爷子,硬是让儿子用三轮车把自己推了出来拍了张全家福,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活着一天,就一天是小吴村的人!”

  1995年,著名作家乔迈到马庄访问,在《双翼的神马》一文中写道,“马庄村给我的深刻印象始终是这里的非凡处,即真正的变化是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变化。这是开放在这块土地上的最美的花朵,是最耀人眼目的最宝贵的美玉真金。”

  如今,这种耀眼的精气神不再是马庄人独有,更成为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当拿惯了锄头镰刀的农民们,写起了剧本、打起了快板,生活,就不再是原先的生活。而他们,也不再是原先的他们了。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7日 01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