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一路蜿蜒奔腾,在上海吴淞口与黄浦江汇合,一跃而入东海。
站上“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119层,从云端俯瞰:江河流经处,是时间留下的深深轨辙;浩荡江声中,展露着一座城市的志气雄心。
上海,全世界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她的身后,是一个辽阔而古老的国家。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传统,始终在这座城市的脉搏中跳动。新的历史正在书写。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的龙头,要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登上上海中心大厦,回顾沧桑巨变,他对这座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城市提出期许——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立足上海实际,借鉴世界大城市发展经验,着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时隔一年,2019年11月2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闭幕两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入上海的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考察,冀望上海“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一个长远的愿景早已在他心中反复勾勒、日益明晰。在当代全球文明史上,写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新篇章,上海无疑是最佳着墨处。
江流天地外。生机勃勃的上海,在建设今天、面向未来的中国道路上加速。
“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中国样本
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性的大都市。但上海锚定的方向,绝不是要建成另一个纽约、伦敦。上海的城市发展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国之治”的生动例证和时代样本。
谁也不能否认,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是马克思主义。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章也诞生于在这里召开的二大会场。
1949年5月27日早晨,下着小雨。早起的市民推开家门便看到,马路两旁潮湿的地上,睡满了身穿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就在那个安静的时刻,上海迎来新生。
把上海完整地交还给人民,让上海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为此,我们党做了周密安排。在上海解放纪念馆,数百件文物无声讲述着70年前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其间有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城市常识》,是上海解放前夜专为入城部队编写的2万余字培训教材,堪称“入城实用百科全书”。
“上海今天已成为人民的城市,屹立于世界上,帝国主义者说什么共产党不能治理上海的谰言,一定要破产。”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市长的宣言掷地有声。
上海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书写了极为特殊的一笔。更影响深远的是,上海的实践,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1978年岁末,长江入海口,伴着隆隆的轰鸣声,宝钢破土动工,打下改革开放“第一桩”。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号角吹响,这一战略指向宏大:不仅是建设一座新城,更是要为全国的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成立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批租第一块土地、出台第一项养老保险制度、成立第一个地区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建设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座承载着中央厚望和人民重托的城市,交出一张张出色答卷。
“建设成为新式的人民城市”,70年筚路蓝缕,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呈现在世界面前。
道路决定命运。“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在解放上海、建设上海、发展上海中得到证实。
上海不能停步。2017年全国两会,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向上海提出要求:“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担当排头兵和先行者,上海走上新的长征路。2018年初,几经修改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出台。这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超大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引新时代上海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70年来,上海始终不只是一座城市,更是“全国一盘棋”中的关键落子。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海使命在肩。
展望未来,这座城市对自身的目标愿景无比清晰——“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方略
“在外滩凝视这个城市的轮廓,人们往往感觉看到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是中国各地未来几年抑或十几年后,将要呈现出的面貌。”英国学者凯利·布朗在《上海2020》中这样写道。
1998年,布朗作为英国政府官员首次来到上海,这座城市激起他浓厚的兴趣:“现代中国,尤其是上海发生的这些影响深远的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惊天巨变,是属于人民的,正是他们的活力、勤奋和希望在构筑未来和塑造中国。”
他看到了城市中的人——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
人民,是这座城市最伟大的创造者。
黄浦江畔,滨江步道一步一景,惹人沉醉。芦苇摇曳处,一间小屋掩映其间。通透的落地玻璃,外搭的木结构似大大的“人”字,门楣上嵌着红色党徽,这是杨浦区沿着滨江岸线打造的党群服务站点之一,取名“人人屋”。
“人人屋”敞开门为每个人服务,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服务他人。这个开放式的党建服务平台,成为阅读城市的美好窗口,也折射着上海基层党建发生的深层次变化。
2007年5月,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强调:“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
作为一座有着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在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中,上海比其他城市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早、更突出。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支部建在楼上”的楼宇党建越做越实,还深入到了楼宇、园区的企业,哔哩哔哩、阅文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都组建了党组织。市民驿站越办越火,“15分钟党建服务圈”让市民获得感满满。
党建,正深度嵌入上海城市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为城市发展凝心聚力。
“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这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全力推进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只为让市民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利”。“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则是要实时感知、发现超大城市中的细微变化,进行快速有效处置,确保城市安全有序。
精心编织的“两张网”,都是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让“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追求落在细微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其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为人民”,在这里写下生动注脚。
面向世界“大海”的中国智慧
上海临港,长江口和杭州湾在这里汇聚。
长达32公里的东海大桥,一手挽着临港,一手连着世界级的集装箱大港,洋山深水港。从那里起航,可以通达全球500多个港口。
这是一座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城市。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东海之滨这片热土。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全面铺开。
这是一座只争朝夕、赶超自我的城市。3个月后,特斯拉Model3电动汽车将从临港驶出,入驻全国特斯拉直营门店,向全球展示了“临港速度”。作为我国汽车业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后的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自今年1月奠基,到新车量产下线上市,用时不到一年。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是上海的生命线。更加开放的上海,让世界兴奋。
距离临港100多公里的青浦金泽镇,一派水乡田园气息。投资100亿元打造的华为研发中心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将导入3至4万名科技研发人才。从这片园区驱车,20分钟内可以抵达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人们感慨这里底蕴深厚、人文蔚盛,更期待它蓄势而发、一展宏图。
这片区域所处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画卷初展——要在不破行政隶属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
科创板启动,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要让更多的“硬科技”企业感受到光和热,点燃浦江两岸科创之光。
中央交付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都在扎实推进。“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和谋划。”这座城市始终牢记使命。
这座城市更在不懈地强筋健骨——更强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更强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强的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更强的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上海深知,紧扣“四大功能”,方能成就更富活力、更具辐射力的伟大城市。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上海之大,离不开开放和创新、包容与合作。
综观全球国际大都市,都不是突兀的“山峰”,都要依托世界级的城市群和协调一体的区域发展。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服务大局,是上海作为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应尽之责。
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要与世界紧密接轨。跳入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风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精彩篇章,是上海作为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自信担当。
诚如学者观察,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不是在数量上增加一个国际大都市,而是增加一种类型,提供一种生动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新模式,为世界城市发展注入东方神韵。(相关报道见9-12版)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