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作者:谭雪芳(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综艺节目在形式、内容等层面不断探索尝试,许多热门综艺更容易在年轻观众之间形成潮流、引起热议。而当综艺节目逐渐承担起观照现实、逐步挖掘深度与意义的责任时,年轻潮流在综艺市场中的“专属”局面开始被打破,涵盖更广泛的年龄层、构筑代际沟通的纽带等作用开始融入综艺节目的追求之中,代际对话、传承创新成为综艺市场的新动向。
当前,新媒体时代带来了分众化、碎片化的趋势,更多的信息选择也逐渐稀释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与氛围,如今不同年龄层观众之间可以共同探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少。同时,综艺市场中针对年轻群体的娱乐产品层出不穷,甚至同质化堆叠,而针对年长观众群体的节目大多固守不变、形式僵化,二者之间颇有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节目创作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发展,致力于打造能形成真正大众化效应的“合家欢”作品,新的探索也成为家庭、社会中代际沟通的新话题。例如,东方卫视近期播出的《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节目邀请德高望重的“前辈歌手”和颇具人气的“新声歌手”同台演绎,他们在双向盲选的情况下进行合唱,以音乐为语言进行对话。当经典金曲融入了当下的元素与唱法,音乐风格在冲突和碰撞之下成为跨越代际交流的最佳符号。场下的歌迷也覆盖了各个年龄层,他们既表达了属于各自年龄段的收听偏好,又共同流露出对同一首“经典再现”的共同喜爱,以节目形成对话互动。这些积极的实践让人们看到,好的综艺节目完全能够消弭观众的代际审美隔阂,以艺术、情感等共通语言为契合点,突破藩篱提取人们收视偏好中的“最大公约数”,以此打造出几代人一起观看、共同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
当综艺节目扩展了观众群体的广度,代际弥合拉长了时间线,自然而然地挖掘出内容的深度与分量,将“传承”的内涵进行诠释。在《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中,曾经的音乐经典与当下的流行音乐表达共同走出各自的“舒适圈”,两代歌手相互学习借鉴,年轻人看到了老歌的不衰魅力与前辈的敬业精神,前辈们接触到了创新唱法的演绎并感受到了后生可畏的力量,老歌新唱延续了经典,肯定了创新;不仅如此,通过嘉宾们各自的回忆,节目也复盘了嘻哈、摇滚等音乐形式在中国几十年来的本土化历程,进而触发共情。同样,优秀传统文化跨越代际与时空的传承,也成为诸如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一系列热门文化类节目的前提,前者以现代歌曲、热门歌手等形式全新唱响古代诗词的悠远魅力,后者则以现代化科技“激活”来自历史长河中珍贵文物的故事。
由此可见,当传统经典与当代创新相遇,“传”的是精神品质,“承”的是创新活力,得到的是一部部几代人都喜爱的优秀作品。信息化时代迎来更多曾经想象不到的变量,在经典难以走进快餐化的文化氛围、当今时代又频频缺失经典与佳作之时,好的综艺节目开始尝试成为二者的“黏合剂”,拉近了代际的距离,承担起呼吁温故而知新的社会观照。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时代里,而这些小时代终将成为一个个瞬间汇入历史长河,融合成属于更多人的大时代,综艺节目于此,开始采撷着不同时代的美好与光芒,在交融碰撞中造就了历史的厚重感。如果每代人都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如果代际的弥合可以在共同观看节目中变得更加顺畅,有如《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忘不了餐厅》《国家宝藏》等创作便不辱使命,完成了跨越时空的联结,这些联结将使每个时代、每段岁月的辉煌汇成文化自信,注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引领人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4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