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陈立忠:点滴摸索只为万无一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陈立忠:点滴摸索只为万无一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0-05 03: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爱国情 奋斗者·他们与共和国同龄】    

  光明日报记者 张 蕾 光明日报通讯员 金石开

  陈立忠,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所属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退休员工,一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航天人。风风雨雨这些年,他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与亿万同胞一同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质量就是天大的事

  “我1965年起就读于航天自办技校,学习总体装配钳工。1969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复员后进入公司的总装车间工作。”在陈立忠看来,航天留给自己最深的印象就是严苛的质量管理。

  火箭总装最怕的就是有多余物,几十年来,陈立忠与同事们一直在努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他回忆,刚参加工作时,总装工人在现场可以穿系带的鞋,直到有一次,某火箭型号做发动机气密试验时出现故障,经排查发现是鞋带落在排气管里了,从此车间做出规定,工人不能穿系带鞋进入总装现场。“不只是鞋带,你看现在的工作服都没有扣子,这些细节都是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多余物给火箭总装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保证火箭的质量,航天人实行“三检制”,即操作者自检,工组长、质量员互检,检验人员专检。“一次,我们在总装现场捡到一枚螺钉,大家如临大敌般地查找它的出处,直到确认它是一枚备用零件后才放下心来。”这次事件后,他们又琢磨出给标准件和工具做编号,确保所有零件和工具都有源可查。

  那一次直面生死的经历

  1990年7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发大推力捆绑火箭——“长二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成功将一颗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和一颗模拟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那一刻,陈立忠正和同事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就在发射几天前,火箭出现突发状况,他们参加了一次直面生死的抢险。

  7月12日上午,“长二捆”火箭加注完400多吨燃料,进入择机发射状态。“射前检查时,四个助推的发动机喷管上都有黄色液体流过的痕迹。进舱检查,我们发现脉动压力传感器根部在渗漏黄色的四氧化二氮。如果渗漏的四氧化二氮和推进剂偏二甲肼相触,火箭就会燃烧爆炸,发射场内所有人员的生命、财产就会危在旦夕。”陈立忠回忆道。

  危急时刻,指挥部果断下令终止发射,泄出燃料。进入箭内抢险的重任落在了火箭总装厂,陈立忠作为总装车间生产二组组长担任抢险队队长。

  虽然连夜泄去了燃料,但是残留的燃料仍然十分危险。“几名队员在查看险情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症状,已经送去医院治疗。”抢险人员不足,成了陈立忠制定抢险方案的难题。这时,其他组有员工站了出来:“我是党员,我先上!”随后,又有几名党员主动请缨参加抢险。

  出院后重返靶场时,陈立忠发现发射场上新挂起一个条幅——“向211厂工人学习,向211厂工人致敬”,不禁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最后一次护送神箭腾飞

  2005年10月12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顺利升空。那是陈立忠退休前最后一次执行发射任务。

  凌晨5点20分,距离发射还有4个小时,突然,寒风阵阵,天空飘起密密的雪花。望着越来越大的雪花,大家担心起来。好在1个小时后,天公作美,风小了,雪停了,阴冷的天气骤然缓和。陈立忠一扫整夜没睡的困意,情绪高涨,出门等待那振奋人心的时刻。

  “30分钟准备!”扩音器传来0号指挥员的口令。“快上车,点名!”来不及多看一眼火箭临射前的英姿,陈立忠与同事迅速上车直奔05厂房。

  “1分钟准备……点火!”瞬间,滚滚浓烟伴随着烈焰,托举着火箭乳白色的身躯腾空而起,雷鸣般的响声撕破天空。神箭腾飞了!检测设备紧盯飞行的火箭,遥测数据不停传来:“我是东风!火箭飞行正常!”“一二级分离!船箭分离!”“飞船准确入轨!”此刻,发射场沸腾了,大家鼓掌、欢呼、跳跃着。

  “当时一年也就发射四到五发火箭,整个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次数还不到100次,能参与载人航天工程十分难得。”对比今昔,陈立忠万分自豪。

  如今,航天“老兵”陈立忠已经退休在家,令他欣慰的是,儿子接过了自己手中的“枪”,继续奋战在航天战线上。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5日 03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