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万里行】
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
一边花天酒地一边欠债不还,“躲猫猫”、玩失踪,软磨硬抗逃避履行义务,有的甚至哭天抹泪“戏精”上身,“老赖”们的行为可谓花样百出。宁群,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他带领团队一方面通过强制手段打击拒执行为,一方面秉持善意执行理念感化被执行人,既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社会诚信。
“隔山打牛”促“老赖”主动执行
不用直接面对当事人,就能让“老赖”寸步难行、狼狈不堪,法院执行措施中,限制消费、限制出境等间接强制措施往往能起到“隔山打牛”的效果。
在一起案件中,宋某拖欠一律师事务所代理费近150万元。面对强制执行申请,宁群带领团队成员迅速展开工作,但很快就遇到了难题。
原来,宋某早已取得外国国籍,通过执行网络查控系统无法查询到其银行账户等财产情况,线下调查也未查到财产,申请执行人也无法提供其他财产线索。宁群电话联系到宋某,但宋某态度强硬,坚称没有履行能力。案件执行似乎进入了“死胡同”。面对不利情况,宁群尝试从调查宋某社会背景入手来寻求案件突破。
经了解发现,宋某此前为国内某知名企业董事长,虽然已不在企业任职,但其可能仍为企业实际控制人。宁群与团队成员深入分析认为,从该企业规模及经营状况看,宋某很可能是因有债务而将财产转移到他人名下,其强调没钱只是在和法院“打太极”,于是果断决定对宋某采取限制消费及限制出境措施。
几天后,宋某在北京首都机场准备登机时被出入境管理部门拦截。这时,宋某才意识到强制执行的威力,其家人在当日就将钱汇入了法院账户。
让“气壮如牛”的“老赖”心惊胆战
采取强制腾退、拘留、罚款等直接强制措施,让被执行人感受到强制执行的“刀锋”,也会使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气壮如牛”的“老赖”心惊胆战。
2018年11月一个周末的清晨,宁群带领3名团队成员和4名法警奔赴沈阳,准备强制腾退被执行人钱某名下的房屋。
该案件源于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标的额近8000万元。申请人向北京三中院申请强制执行后,宁群团队依法查封并拍卖了钱某名下位于沈阳的房产。但是,钱某在法院通知后拒不腾退,声称该房屋早已出租给他人。团队经分析认为,此前查封房屋时房门上有很多尘土,不像有人居住,所谓租户很可能是钱某安排的。为此,他们决定与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联手腾退房屋。
当日清晨,16名执行干警分乘两辆警车奔赴执行现场。打开房门后,房内的“租户”被法官一连串质问问得哑口无言,很快承认了假装租户“护房”的事实。之后被法院要求到场的钱某也再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涉案房产顺利交付到买受人手中。
“冰冷”与“温暖”并重
将“冰冷”的强制执行与“温暖”的善意执行相结合,从尊重每名被执行人健康和人格权益的角度出发,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也是宁群和团队常用的执行手段。
赵某因拖欠银行购房贷款数十万元成为被执行人。其扬言自己是刑满释放人员,“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并且在电话中谩骂、威胁执行法官。
宁群决定采取拘传措施。到赵某家中执行期间,其妻子王某情绪激动、阻拦执法,宁群现场果断处置,命令法警将赵某、王某拘传至法院。下楼过、程中,赵某的老母亲恰巧目睹了儿子、儿媳被强制带离的情形,一下子晕倒在地。法官们当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将老人抬至房内休息,待救护车将老人送走后才离开。
到达法院后,眼见法官照料自己老母亲的一幕,赵某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仍强调自己无法履行。宁群决定对其予以拘留,对其妻子王某进行教育后让其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不料在去看守所的路上,赵某突然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宁群马上将他送往医院就医。宁群和法警跑前跑后,还垫付了抢救费用。深受感动的赵某,于4天后主动将欠款汇入了法院的案款账户。
累计办结案件1500余件,发还案款6亿多元,收到锦旗31面、感谢信26封,这是近年来宁群带领执行团队取得的成果。宁群说,对每一个被执行人都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既要让“老赖”不敢、不能拖欠债务,又要注意法理和情理的权衡,促使其主动配合法院履行债务,构建起维护社会诚信的法治堤坝。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7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