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
作者: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可以说是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我认为其中最大的成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它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了短短30多年时间,就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经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回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九年义务教育。此前,有关方面经过了多次讨论,有两个问题有过争论:第一,在当时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能不能直接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不是分两步走,先普及初等教育,然后普及九年教育?第二,义务教育应该是免费的,但我国当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能不能收费?最后中央还是决定,及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可以收取一点学杂费。这反映了当时中央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的紧迫感和决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只有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培养数以亿万计的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数以千百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决心;二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受教育的渴求。特别是农民群众,他们出钱出力办村小,负担了学生的学杂费。直到2007年,义务教育法的修订,才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从此,农村孩子再不会因交不起学杂费而上不了学。以后又实施了两免一补的政策,贫困地区的儿童也能有学上,实现了“幼有所学”的梦想。
但是,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加上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条件还十分艰苦。办不好农村教育,就不可能有教育现代化。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凸显。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仍然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
加强农村教育的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应该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近些年来,我们走访了十几个县市,发现随着振兴农村教育计划的实施,乡村教育在校舍设备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缺乏,特别是英语和体育、音乐、美术老师缺乏,优质教师留不住,青年教师下不去、也留不住。
振兴乡村教育,要把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我建议:第一,根据农村学校规模少、学校分散的情况,适当调剂增加教师编制,逐步取消代课教师,保证教育质量。第二,把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放在地方师范院校,本地的毕业生更下得去留得住。第三,加强乡村教师的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寒暑假让他们走出大山、走出农村,去见世面、长见识。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第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把城市的优质教育输送到农村,帮助那里的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第五,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激发乡村教师的活力,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感,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