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北京】
作者: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院院长)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点、文化特征和环境特色,古都北京最重要的特点、特征和特色,是贯穿南北的城市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形成于元代,历经明、清、民国至今,构建起北京城市骨架的重要基准,成为中国悠久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7.8公里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贯通古都北京的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直达北端的钟鼓楼。自形成至今,无论北京的城市形态如何变迁,始终处于驾驭全城的至尊地位,产生出无与伦比的超然气度,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经由人工设计建造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与古都城市发展史一脉相承,被誉为“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代表着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城市承继了原有的空间结构,在不打破中轴线对称结构的前提下,天安门广场地区经历了多次改造,但是整个广场的规划设计及其两侧公共建筑的布局、规模、形式均反映出对传统中轴线对称原则的维护,体现出当代社会对中轴线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规划中统帅全局的存在,为构建完整的城市景观增添了信心,为实现优美的城市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为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思路。
2011年6月,北京启动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工作,迈出了中轴线保护新的关键一步。除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故宫、天坛之外,还包括永定门城楼、先农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太庙、社稷坛、景山、万宁桥、鼓楼和钟楼,以及连接这些要素的历史街道,覆盖了北京历史城区约65%的面积。目前已经编制完成《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基本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和遗产环境范围,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全面启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02年至2020年为期18年的“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和2013年至2020年为期8年的“平安故宫”工程即将顺利竣工,实现“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目标;故宫大高玄殿通过整体维修保护,即将对社会开放;太庙、社稷坛等文物建筑,通过住户搬迁腾退,历史风貌得以恢复;景山寿皇殿建筑群以历史文化展览的形式面向公众开放,再现皇家祭祀的历史情境氛围;先农坛“春耕祭先农”暨“一亩三分地”实现腾退、考古、展示、祭祀、春播历史景观的展示;消除钟鼓楼、德胜门箭楼等百余处文物建筑存在的避雷、防火、用电等安全隐患。
中轴线沿线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地安门百货大楼等沿线建筑高度逐步降低,在建筑体量、形式等方面与环境景观相协调;钟鼓楼周边环境得以改善,地安门雁翅楼修复得以开放,玉河河道景观风貌得以恢复;天坛外坛周边腾退搬迁取得突破性进展,恢复天坛历史风貌,履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的庄严承诺,同时实施北京天坛医院的整体搬迁,最大限度恢复天坛历史格局及风貌。北京市民特别是当地居民,积极支持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主动配合腾退,为文化遗产维修保护和展示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成长于北京,从小就居住在中轴线两侧的胡同里,雄伟的天安门、壮美的紫禁城、温馨的四合院是我人生美好的回忆。作为在北京中轴线附近生活了60多年的“老北京”,我时刻关注着中轴线的变化,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北京中轴线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更为服务古都北京发展而骄傲,为保护北京文化遗产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