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江苏:文化给经济带来什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江苏:文化给经济带来什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18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同比增长6.5%,GDP总量居全国第二。

  这一切,无不与江苏的文化秉性紧密相连。

  文化繁荣带动产业崛起

  金陵文化、吴文化和楚汉文化等互相交融,构成了江苏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氤氲的水汽,无疑是江苏最深层的文化底色。江苏素有“水乡泽国”之称,10.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域面积近六分之一。壮阔之长江,浩瀚之黄海,延绵之运河,静美之太湖……不同风格的水,不同性情的水,在江苏大地上交相融汇。

  “刚柔相济的江苏文化,既有善良温和、宽宏通达的品性,又有果敢坚毅、刚强不屈的风骨。”在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心中,江苏是个极富包容性的地方。古往今来,南与北,东和西,不同文化在这里“和合共生”,共同造就了江苏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广阔胸怀。

  因为这份独特的地域气质,江苏的文化历史长河可谓是星光璀璨、群星闪耀。

  据史料记载,《二十四史》中有传者两万多人,其中6000余人是江苏籍,约占三分之一。明清两朝产生的5万多名进士、200多名状元中,江苏分别占了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家喻户晓的中国四大名著有3部出自江苏籍作家之手或与江苏有关。

  “江苏人文鼎盛,文脉不断,既有文化高峰,又有无数个文化高原。”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平告诉记者,在江苏现代作家中,出现了朱自清、汪曾祺等文学大家,到了当代,亦不乏像苏童、毕飞宇、黄蓓佳这样的一大批优秀作家。何平认为,我们都追求文化创作的高峰,同时也要有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高原“景观”。

  从茅盾文学奖领奖台上屡次出现江苏作家的身影,到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再到连续11年摘得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桂冠的亨通集团……江苏文化的繁荣带动了无数社科名家的兴起,以及一批靠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业崛起。

  文化实力就是经济潜力

  “文化的实力就是经济的潜力。”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文化绝不是花瓶或者摆设,一旦为企业“工匠们”所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历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4次转轨,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不可或缺。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90年代初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90年代末的经济结构调整,再到21世纪初的以“文化再造”促进经济升级,文化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并由此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华西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

  “江苏实体经济比重占经济总量超过80%,制造业规模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苏有着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八分之一。

  由于掌握了厚重、先进的文化,工匠们如虎添翼,才使得制造业在江苏实体经济中占比高、效益好。雄厚的制造业家底,并未让善于总结思考的江苏人故步自封,积极促进制造业新旧动能接力转换,成为全省上下工作的发力点。

  一根棉丝下去,一只袜子出来。江苏省沭阳县达丽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声隆隆,约600台这样的智能织袜机正“开足马力”。生产一双袜子只需5分钟,利用先进的智能生产设备,该公司一年棉袜产量约5000万双。

  在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的硅片生产基地,100余台金刚线专用切片机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160~180微米的硅切片整齐排列而出。作为第四代单晶硅片切割机,切割耗时短、运行维护成本低,国产金刚线专用切片机成为小镇新能源产业中当之无愧的“明星”设备。

  从智能化升级到新能源产业,江苏制造业在探索实践中,又一次把握住了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截至去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8000多家,累计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728个,分布于以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的26个行业中。

  从无穷诗意到发展动力

  自古以来,江苏的青山绿水就充满无穷诗意。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的重要指示,为江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久雨初晴,太湖波光粼粼,碧波万顷。

  作为土生土长的宜兴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安碧深切感受到“太湖水一年更比一年清”。“宜兴拥有48公里太湖岸线,目前正全力建设‘生态保护引领区’,目的就是保护绿水青山,增强百姓的幸福感。”徐安碧说。

  太湖的华丽转身,是江苏环境保护走向纵深的一帧剪影。2013年以来,江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去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为68.3%,园林城市覆盖率居全国第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生态文明的水平。”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从表面上看,搞生态建设是忽略了GDP,但事实上,人们在追求环保的同时,GDP在无形中也提了一个档次。

  从2018年起,作为全省第一个试点,苏州实施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上一年度认定的A类、B类企业调档征税。对C类、D类的企业,则通过“腾笼换凤”实现存量优化。

  苏州的探索,正是江苏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发展理念的生动缩影。在江苏,越来越多的地区主动探索绿色转型,提升发展的“含绿量”。无锡通过物联网打开万亿元级市场,常州密布天合光能、亿晶光电等一批光伏龙头企业,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智能制造企业1000多家。

  在当前社会,文化与经济其实已经难舍难分。江苏之所以能跻身超级经济大省,与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息息相关。“江苏未来的发展,实力靠经济,影响力靠文化。只要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江苏的腾飞就有着更加磅礴的力量。”说起江苏的发展,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满怀信心。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许应田)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8日 01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